他太偏爱孤独,终究只能负重

    《旷代的忧伤》,林贤治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26.00元。

林贤治的文章沉雄有力,豪而不宕,刚而不历,阐幽揭明,总含深远的忧愤,褒贬论析,恻怆矜雅。在叫嚣无所见、拉杂不知裁之文颇为繁盛的时代,林贤治的文章总是让人一望即知非他而不可为。那些在自己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汲取了林贤治的思想之光的人,一生都会对他心怀感激和眷恋,即便后来逐渐远离他。那种心智被启发、被点亮的体验,深刻而不可重复。

林贤治生于1948年,年少时迷恋诗歌,本该是精神恣意成长的年龄,却无可选择地被契入一个错乱的时代,充满谬误的意识形态侵袭了他周遭的世界,令他饱尝灼热、贫困与荒凉。他的学业到中学即止,也曾雄心勃勃,意欲占领文学某一高地,后被卷入“文革”恶浪,在漫长的黑暗中,靠阅读与思考,艰辛地照亮自己的精神前进的道路。世涉沧桑,与诗神渐行渐远,其间的悲伤,只有他自己知道。而大部分读者,开始触及林贤治的文章,看到的已然是一个思想遒健、笔力沉缓从容的写作者。直到今年林贤治刊载于南方都市报的《三十年阅读》及《三十年写作》两篇文章出来,大家才得以究根探柢,解其思想何以如此丰沛深茂之原由。

在当代中国,人的权利和尊严是一次又一次被焚烧过的,思想的胚芽却一次又一次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从劫后的余烬中萌生出来。林贤治是被时代灼伤过的人,那种痛感深入骨髓,使他的文字既含着昂扬坚毅,也隐着抑郁苦楚。从早年至今,此种痛感贯彻其中。他总是在抵抗,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感受,抵抗恶,抵抗一切损伤人性的东西,坚定地,不遗余力地。他的读者有一个共感,即他的文字含有一种与火同质的东西,让人读之激情沛然,引人涵泳于温热的思想之海。

林贤治之爱鲁迅,众人皆知。仅凭《人间鲁迅》,林贤治即可列入最优秀的鲁迅研究者之列,然而至今,鲁迅研究界却尚未充分系统地将林贤治的思想资源纳入其中,只能说当今中国学术体制之病疾已重。90年代中后期,中国掀起批判贬伐鲁迅之风,林贤治愤然驳析,直斥当时人为肤浅胡闹。此一风波缓息终告一段落,国内思想界转而掀起的是民国思想研究之热。林贤治没有欣然加入其中,以自己的智识与思力,拣采掬拾,披沙沥金,于是有了《读书之旅》系列、《记忆》系列以及《人文随笔》等。深识言论之力量的林贤治,以行动实践着。这些选集,关注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和真实生活,没有振臂高呼之势,只有深切的关怀。

林贤治温润不起来,这是事实,骨子里的倔傲,才使他的精神在孤独与荒凉中无畏自觉地茁长。也因此,他那种强劲的生长意志和激情游走于文字间,使它们如此鼓舞人心。林贤治对苦难和灾难一直保持着敏感,如当年的鲁迅,对时代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体察,但是这种敏感,也阻止了他清健地加入时代理性的重建。过多的感性,是思考前进拓展的累赘。系统的学术训练和清晰的知识框架,提供给人的其中一点,就是恰当地剔除感性,从而让理性判断敞开地接受各种事实和现象的摩擦,以进行自身的整饬完善。

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和清晰的知识框架,是林贤治的硬伤。纵然有宏阔的阅读背景和深邃的思想历程作支撑,林贤治对一些议题的整体把握和判断,有时难免出现失衡和误解。在《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中,林贤治对刘白羽、杨朔、秦牧、王蒙、余秋雨、贾平凹等人物作否定性批评,并对苇岸、筱敏、一平、刘亮程等新人相对持高度评价,这样的判断,恰如清新有力之风。但是后来,林贤治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诗歌进入非政治化、非社会化时期,很少有诗人关注时代”,引起很多争议。臧棣的访谈录即以《林贤治意淫当代诗歌》为题,赫然批评林贤治判断的失误,甚至使用媚俗这样的字眼来贬低林贤治。

反抗和斗争中过来的人,深知自由的代价,无畏暴力,不讳报复。林贤治批判当代思想学术界“道德缺失,正义和良知缺席”,极多愤怒与悲哀。在林贤治那里,民族多难的历史和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是叠加在一起的,他只能选择负重,直面英雄主义的崇高,而无法认同“轻”,嘲讽的、戏弄的、庸俗的,这些他一并与之作战。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是多样化的,对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判断,也是多样化的,并且社会生活是多维立体的,林贤治在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作评价的时候,一意以道德、正义、良知、对时代的关怀这些标准,直接进行衡量,不觉带有非此即彼的武断了。

在《穿粗布衫的和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一文中,林贤治对农民的儿子惠特曼的肯定,对出生上流社会颇多绅士之风的爱默生的贬低,即可以窥见林贤治之武断的根源。他太偏爱那种孤独、身处弱势,具有抵抗意志的独立顽强的品性。一如鲁迅之爱“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由之不自觉地规避着对丰美优雅的花木的欣赏。在苦难中跋涉过来的思想者,只能负重前行,即便黑暗已经不再浓重,也难与温暖轻盈相和。林贤治高贵地承担了自己这样的命运,几多苦楚,不无骄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