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通胀来了,守好你的钱袋子”。最能印证这一判断的是“疯狂的大蒜”:自今年7月份前后大蒜开秤收购以来,大蒜价格一路走高,最高时竟达到了每公斤9元,是去年同期的40多倍。当大多数媒体将此仅仅归咎于“大蒜能治甲流”的传言时,网友“西蒙周”却看到了“游资操控大蒜”的结构性难题———“大蒜价格的飙升,甲流是偶然性因素,其深层的必然性因素,却在于国进民退和流动性充裕。一方面,民间资本苦无出路,煤老板退出煤矿经营,但在实体经济普遍叫冷的现在,他们不愿拿手中的资金去建工厂。更何况,4万亿刺激计划,表面上倡导民间投资,但在实际执行中,国企早就凭着先天优势,分去了大部分蛋糕以及银行提供的大部分贷款。民间资本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像个孤魂野鬼,到处游荡,它们只能在国企和国有资本不屑的犄角旮旯中寻觅机会。与国有资本相比,私人资本更具有特殊的敏锐敏感,大蒜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被煤老板们相中了。”
总之,有太多的迹象表明,潮涌的资金正在寻找出路和投资方向,它们就像火苗一样,碰到干柴就燃烧起来。基于这种判断,网友“杨小刚”不无忧虑地分析说:“这次通胀与1994年的通胀不同,当时的创业主体还是个人和民营企业,政府向民间让利、放权和改革还是主要潮流。所以,很多成果也大多为全社会分享,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是不少的。反观目前的通胀,主要原因是在抵御经济危机中,经济刺激计划所需要的天量货币投放。这些资金的投放,主要是通过政府进行分配的,大多进入了低效的国有企业,民企再次受到挤压。与私有制经济相比,国有制经济不仅效益不高,而且其利润不容易进入民间,大部分为某部分人和某些集团占有,……既享受不到通胀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的好处,又要承担通胀增加的生活成本,一个分裂的社会将越来越明显,将是这次通胀的最大隐忧。”
很显然,在“大蒜也疯狂,通胀已不是传说!”的情况下,对“国进民退”的反思也就迫在眉睫。遗憾的是,我们的某些知识分子还昧于现实、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神态。11月24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FT中文网上发表《致煤老板的一封公开信》,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被国有化的“煤老板”进行斥责,他在文中列举了煤老板的若干“罪行”,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条是,“你们不注重煤矿的生产安全,导致爆炸事件频频发生,这已成为‘中国之耻’”。对此,网友“陈青蓝”驳斥道:“吴晓波当然可以列举出一系列私营煤矿爆炸的事故,但我手头也有无数国营特大煤矿发生的特大矿难事故的案例,远的不说,今年最大的四起矿难有三起发生在吴晓波钟爱的国营大型煤矿:11月21日的黑龙江鹤岗新兴煤矿矿难,死亡107人;5月重庆市綦江县同华煤矿矿难,30人死亡;2月22日的山西古交市屯兰煤矿矿难,死亡74人;9月28日的平顶山矿难,死亡44人。这说明安全生产问题与煤矿的所有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二条是,“你们买卖‘死亡指标’,做出种种灰色的、令人厌恶的行为”。对此,记者从鹤岗发回的报道也作了很好的回答:“赔偿方案中还有一条特殊政策,若家属在签订赔偿协议后24小时内,为遇难矿工出殡,则可额外获得三万元补助,若48小时内出殡,可获两万元,72小时出殡,可获一万元。一些家属觉得难以理解。相关负责人说,矿上这样做,也是为了加快事情的解决速度。”网友“祝振强”愤愤道,“有关部门对逝者‘悬赏’出殡所暴露出的,是对职工生命的少有平等意识、敬畏感,更多地暴露出的是有关部门及人员内心深处的一种工作态度、开矿态度、处理问题态度———职工的生命是无所谓的,完全可以花钱买来的。职工的生命完全被作为一种工具,工具的损毁,需要补偿、补充,旧的坏了扔掉,新的接茬用。如此,事故何以能不出现?不出现才奇怪了!”
其他的看点还有: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去世,网友感慨:“常凯申时代,杨宪益的事业谁继承”。11月16日,奥巴马与中国青年对话,现场中国黑衣美女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位美女脱红色外套穿着黑衣听演讲的全过程,被制作成了动画迅速走红各大论坛,引发网友人肉搜索。24日,王紫菲开博回应网上的各种猜测,称没有自我炒作,“座位只是分配的,请口下留情吧。”25日是中国北京某高校钦点的数十所中学向该高校推荐学生的截止日期,“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博客里挖苦道:“据说该高校此举的初衷是招募钱钟书那样的偏才。事实上,在今天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真正意义上的偏才是无法进入重点中学的。偏才都蛰伏在普通中学里,甚至初中没毕业就失学了。在重点中学里搜寻偏才,只会导致重点中学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