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周】两歧社会的“文盲”定义学

这一周,最热闹的事情当然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各方为了自己的那点“小算盘”正在激烈地博弈。但不管博弈的结果如何,无可置疑的就是,全球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凤凰网友“连鹏”认为:“低碳经济时代带给中国企业最大的机会,是来自全球经济发展的重新洗牌。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很多方面必然会落后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而到了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和发达国家几乎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从而给了中国企业在新起跑线上诞生‘刘翔’的机会。比如在电动汽车的发展上。”连先生的憧憬固然美好,但现实却有点黑色幽默。以近日引发争论的电动车“国标”为例,所谓的“垄断利益”姑且不论,“政治伦理”也接下不表,单是从环保的角度看,就怪不得新浪网友“余丰慧”挖苦:“前些日子奥巴马访华,科技部部长万钢将‘飞鸽’电动自行车作为礼物,送给奥巴马。将电动自行车作为国家礼物,无非是因为它的环保节能,符合低碳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看来制定这个新国标的专家对环境压力、碳排放压力一无所知。”

对于社会领域的这种矛盾现象,学界有个词叫“两歧性”。中国社会的“两歧性”是从近代开始的,鲁迅在《热风·五十四》中对此有个经典的描述:“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皮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地存在。……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彼此自相矛盾。”现在来看,在当代中国,“两歧性”除了表现为“现象之间的矛盾”外,也反映在“价值意愿和现实逻辑的矛盾”里。以最近网上流传的《美国也有钉子户》为例,西雅图某个倔强的老太太坚决不搬家,结果开发商不得不让步,大商场不得不建设成凹字形,让老太太在自己的房子里住到终年。网友热议此事,结论当然是对美国的倾慕和对中国拆迁过程中对老百姓的剥夺的愤怒。可凤凰网友“萧萧落木”却从方法学上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觉得美国钉子户和中国的钉子户不能随便地比较呢?因为美国是私有制国家,土地属于私人。老太太的地是私人的,在美国,私人的土地可以自行买卖,却不能强行买卖,也不能强占。私有制是美国立国的根基。哪个人想摇撼这个人人都赞成的制度?中国是公有制国家。土地属于没有脸没有身体的概念‘国家’。在这种‘国有制’的体制内,你没有土地所有权,你可以跟‘国家’对抗,取得愿意的结果,但是如果你以为你可以像钉子一样钉进那块土地,那就是对自己位置理解的fallacy了。”

如果说“两歧性”上述两种表现形式还属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难题,我们一时还无法改变的话,那么,第三种形式的“两歧性”则需要警省,这就是人格的“两歧性”。日前在中山陵梅花谷揭幕的由余秋雨撰写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接连遭到学者与网民的猛烈炮轰,被骂为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有网友甚至借着重庆定义现代“文盲”之机,将余秋雨评为“华语世界第一文盲”,理由是:“马厩起火,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那么大的一个地震,余教授只是在含泪地对那些家长说,别让坏人钻空子破坏国家形象。没有真情实感,缺乏对家长们绝望心情的体谅,别说你含泪,就是满头都是眼泪,只怕也会被人骂的。不体会别人的感受就是这样,不真诚,显得没有灵魂碰撞,没有肌肤之亲,这样的文章无法打动人。这篇碑文就非常明显:……完全是一种自己都没有被打动的状态,咱们就不说这半文不白里用了好几个没必要的之,但说那‘烟霞满纸’,就令人笑破肚皮了,那是夸别人的话。正如‘我写这篇博客,才写了一个开头,就觉得字字珠玑,妙笔生花。’大家觉得对劲吗?”堂堂“文学大师”被定义为“文盲”,这种社会领域的“话语权革命”,既反映了大众文化的兴起,也表明了良心在江湖的聚合!

其他的看点还有:广电封杀BT,有网友建议,放宽国外音像制品的引进工作,“没有驴肉吃,最起码也有其他荤菜吃,是吧。别耽误了食肉族的胃口。”女网友多用身体思考,“苏岑”认为,男人爱大胸,是因为“具有一定的皮肤饥渴属性的,也许恰恰是童年时对爱缺乏满足感的表现。”曾子航则认为,“女人一旦患上了听觉饥渴,爱听甜言蜜语之余也极易被哄骗,直至踏上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中国日报网执行总编辑周黎明步余秋雨《含泪劝告……》一文后尘,写了篇《至韩寒的信:你掉进了<时代>设下的陷阱》的文章,遭到网友调侃:“在一个还未能真正拥有自己受众、只能是单向被灌注新闻的地方讨论那边的媒体操守则真是一种天下奇观,大致相当于朝鲜的‘全世界人民都羡慕我们’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