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庄:本地失语与异地监督

一些地方爆出丑闻举国哗然,媒体网上群情激愤,可事发地却往往风平浪静,沉寂无声。此类情形不胜枚举: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虎照门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武安市教育局长突击提干事件等等。外界批评铺天盖地,本地舆论死水一潭——这也属于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之一吧。

丑闻发生地由于接近性事件中心,当地公众更容易了解事件真相,对丑闻及此类现象感受更为深刻,其反映理应更为强烈。出现集体失语的反常现象,并不是大家没看法,而是当地媒体和网络不敢发言,因为“有关部门”大都会在第一时间下达禁言令。

“有关部门”之所以这样做,不外乎四种原因:一是习惯于隐恶扬善,二是不愿让公众参与,三是担心事态扩大殃及池鱼,四是为当事人保驾护航。不过,凡事有利亦有弊。面对丑恶现象,外地人群起而攻,本地人装聋作哑,必然会给外界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一是恶势力在当地有很大的市场,二是当地人麻木不仁,缺乏良知与公德,三是官方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当地难以实现公平、公正。本地的冷漠往往会激起批评者更强烈的反映,不仅保护不了丑闻当事人,还会牵连更多人,并给地方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如今中国大陆媒体(包括大部分互联网站,下同)处理批评稿件基本上是“枪口对外”,对于外地发生的丑闻批起来声色俱厉,入木三分,对于本地发生的丑闻退避三舍,不予置喙。

媒体是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监督手段,其重要职责是为本地公众服务,监督本地官员,反映民意,揭露丑恶,为社会提供辩析是非的公共平台。可是,如今的媒体记者如果反映所谓负面情况,往往需要付出极高代价。因此他们要么“荒了自己的地,去种别人的田”,要么“拿着肉麻当有趣,拿着不是当理说”,要么无病呻吟,庸俗搞笑,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角色错位。

不过,这样的日子估计不会太长了。如今,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所谓互联网时代,就是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关注的现象用文字、录音、录相随时发布到网上。丑闻是对社会良知的亵渎,也是对公平公正的践踏,最容易引起网民情绪化反映。网民的关注又会引来媒体跟进。一旦形成热点,就会进入公共事态的运行逻辑——公开透明,放大细节,挖掘真相,评述法理,实现公平公正解决。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权势的干预都可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一个地方没有正常的批评,就是姑息养奸,助长邪恶。当这种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成为常态,当政者的风险会急剧增大。因为说不定哪一件事,说不定哪一级官员,会被网民曝光成为众矢之的。到那时,有恃无恐春风得意的官员,转瞬间就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样的例子已经发生的太多了。

不过,这显然不是健康和谐的社会形态。我们不希望官员铸成大错,成为大贪,作下大恶后严加惩处。我们需要的是防患于未然,不能总是让权力远远偏离轨道后才矫枉过正。

中共十七大已经确定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发展方向,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必然要一步步落实到位。“有关部门”、“有关领导”一手遮天的日子已经不会太久了。因此,明智的当权者,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主动放开地方舆论,积极参与网络对话。给媒体、网络提供更多批评监督的空间,用宽松的舆论环境,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公众对官员的监督到位了,官员就会循规蹈矩,犯错误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下,健康和谐就会早日实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