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之许:开放上游才是电影产业振兴之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中国政府网刊发。其中两点尤为引人注意,一是“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电影企业重组上市”,一是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并认真落实年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三分之二的有关规定。文化产业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低谷之后,经过多年盘整,近年来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出版发行、报纸和电视业中均涌现出了一批实力雄厚、利润丰裕的巨头,经过资产重组,在内地或香港市场上市。受此鼓励,重组上市被看作是通过资源整合和提升效益的终南捷径,那么电影产业也能否遵循这一发展途径呢?

然而,电影产业与上述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电影更类似于大众图书,依靠单品种的消费堆积市场总量,而报纸(刊物)和电视,主要是作为广告平台发展业务。在现行体制下,报刊和电视均实行主管主办制,且往往直接隶属于各自主管部门,在行政垄断和行政扶持的双重作用下,各地报业集团和电视集团之间形成了某种寡头竞争态势,共同分享广告投放需求。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巨量的广告需求,各地报业集团和电视集团由此获得了不俗的收益,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更取得了超常规发展,但是,由于业务模式的根本分歧,这一模式并不能成为电影业的借鉴。

电影业可资比较的应为出版发行业,尤其是大众图书出版。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出版发行巨头的经验不足以为电影业取法。目前,国内运营良好的出版发行企业,大多仰仗于教材的出版发行,尤其是各地出版发行集团,收入和利润的绝大部分都与教材相关。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四川新华文轩集团,来自教材教辅发行的收入占比始终在80%左右,大众图书零售的比重仅约15%-20%.从营业利润构成看,教材教辅发行的利润更是占据绝大部分。从其他出版发行发布的招股书来看,情况也相类似。由于教材发行的垄断性,这就表明,与报业集团和电视集团相似,出版发行集团的成功也依靠其行政垄断地位,依靠单一类型产品提供其主要利润,而这当然也是电影业所不能比拟的。

真正与电影业可资比较的大众图书业,其惨淡状况与电影业其实不相上下。近年来不间断的各类统计均表明,即使算上价格上涨的因素,大众图书市场的增长率,始终远低于同期的GDP增速,纷纷倒闭的民营书店,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一惨淡状况。一度,图书业内人士将困境归咎于其他媒体的竞争,以及阅读习惯向电子阅读的转变,但是,由于大众图书是单品种竞争的,并不存在品种间的代换关系,就算整体有所萎缩,只要产品创新不出现滑坡,每年动销品种数量以及畅销书数量应能保持在一定水准。然而,近年来的数据表明,与较低的增速相比,动销品种和畅销品种数量呈现持续下降局面。这就表明,大众图书市场的萎靡,更应看作是产品创新的困境,已经有不少图书业内人士指出,造成这一困境的首要原因,应是内容管制的加强。

电影与大众图书业类似,也是单品种竞争产品,电影业内人士也曾将其困境归咎于电视的竞争,可是,境外电影的火爆表明,电影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国产电影的产品竞争力相对低下。可是,作为单品种竞争市场,特定电影之间并不存在代换关系。因此,要想提高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还是要依靠上游的产品创新,而这就需要对上游的产品创新采取更开放的政策,提供更宽松的环境。笔者相信,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怎样推动资产重组,由于缺乏垄断利润,公开上市都将缺乏足够的利润支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