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渝:大学回忆录——井冈山串联记

六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傍晚,我们小红军长征队抵达井冈山的中心区茨坪。

茨坪是井冈山腹地中的一个小盆地。它四周层峦叠嶂,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盆地中央是耕地、水田。田地周围山脚下分散着若干人家,有稀稀落落的房屋。其中几栋水泥建筑应该是宾馆、纪念馆之类;最宏伟的乃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如今,茨坪在开发热潮中变成闹市了,从网上看到,当年的稻田已然灰飞烟灭,摇身一变成了招徕游客的公园。四周衙门、商铺、宾馆鳞次栉比。夜间,各式各样的亭台楼阁、馆堂楼所被五颜六色的灯火包装,显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肯定少不了红歌和流行音乐一唱一和,给太平盛世锦上添花。红色旅游经济令茨坪换了人间。

四十几年前的大串联时代,茨坪实在寒伧得很。已经收割了的稻地上临时搭建起棚子,专门接待红卫兵。红卫兵源源不断地涌上山,我们勉强住进房间里,后来的人就在稻田地里的简易大棚里栖身。后面搭建的棚子还是双层铺,地面上还残留着稻茬。

我们在茨坪停留了三个晚上两个白天。十二月十五日上午,去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抄写井冈山革命斗争大事记。这天的参观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二点。队友某日记记载:“上午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学习语录: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的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参观烈士墓,参观毛主席旧居。”我的记载是:“我们到红军公墓去献花,并在墓前学习毛主席语录。”

据队友记载,十二月十六日早晨,“学习《井冈山的斗争》。以后还讨论了下步行动。我们按林彪同志指示办,是真长征;不按指示办,是假长征。有人说没有真假之分,我不同意。”

这就是说,在井冈山上,我们长征队内部又发生了争吵。估计是争论以沿途宣传毛思想为主,还是照原计划走长征路?因为此时虽然已经发生了上海工人王洪文闹腾要在工厂成立革命群众组织和进行革命串联的“新动向”,但是毛还没有鼓动红卫兵去工厂农村支持工人农民造反。因此我们之中大概不会有人提出下农村参加农村文化大革命的问题。队友日记提到的林彪指示,我也记不起来具体是什么。当时林彪的最新讲话,应该是十一月十日在毛第七次接见红卫兵时的讲话。当时林彪重复了一周之前毛第六次接见红卫兵时他讲话中所说的:“毛主席是支持同志们步行串联的。步行串联的好处,可以广泛地接触群众,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可以更好地向工农学习,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毛泽东思想。这样做对革命师生进一步领会毛泽东思想,领会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是大有好处的。”这可印证我们十二个人争论的问题就是走路还是宣传。我肯定是主张走路的,而队友主张的是宣传。到底谁是真长征谁是假长征,估计当时吵成了一锅粥。

其实林彪的最新讲话,我最爱听的是其中这一段话:“在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广大革命群众,创造了无产阶级专政下发展大民主的新经验。这种大民主,就是党无所畏惧地让广大群众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的形式,批评和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人。同时,按照巴黎公社的原则,充分实现人民民主权利。没有这种大民主,不可能发动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可能实现人们灵魂深处的大革命,不可能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搞深搞透,不可能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保证我们国家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前进。这种大民主,是毛泽东思想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新形式,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新形式。这种大民主,是毛主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贡献。”

这番话再一次加深了我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觉:毛要借助文革把旧社会秩序彻底打垮,创造一个没有官僚主义的民主社会。要知道,我觉得官僚主义是万恶之源。

估计那时候我们也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还是吃饭要紧。接待站组织老俵往几个大棚子里抬红米饭和南瓜汤。红卫兵拥挤不堪,开饭的地方简直是无处插脚。坐在棚窝上层的人一面狼吞虎咽,一面双脚在空中晃动,我们便一面站着吃饭,一面须留神碗不被空中的腿脚踢翻。令我特别吃惊的是,地上污脏的米饭一层又一层,馒头也遍地都有。那些红卫兵毫不爱惜粮食,盛得满满的一碗饭,吃几口就倒掉。真会糟蹋。看到这些现象,我真是怒不可遏。由此而言,我比这些家伙们觉悟要高。须知我在大跃进后的六〇年被饿得死去活来,所以对粮食我是万分珍惜,即便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不浪费粮食的生活习惯我一如既往,可谓数十年如一日。

其实,假如我真的有觉悟,那就应该从耳闻目睹的红卫兵白吃白喝、到处乱窜、喊叫口号的样子,看出红卫兵造反简直是胡闹。但是我没有如此想,只是觉得他们的行为玷污了文化大革命。

吃罢饭,我们决定制作一个花圈,献给井冈山烈士纪念碑。为了表示我们对井冈山的无限崇敬,我们打算爬到附近最高的山峰顶上,摘取松枝松叶,制作花圈。岁末的井冈山,依然苍松翠柏、青绿满山。那浓密的竹林,浓绿可人,更是占尽山光。倘不是山路小径边的丛草显出枯黄衰败模样,是看不出此时是隆冬严寒季节的。环顾四面山峰,选了目标,我们就列队前进。可是当我们上山入林后,有的脚踩滑了,有的手抓到脏物。大家低头细看,发现遍地皆是黑黑的、稀稀的东西,竟是一滩又一摊的人的粪便。自然,那都是红卫兵的遗物。我的天哪!这哪里能爬到山上?单是从这一景观推断,足见上井冈山的红卫兵何其多矣!我们很是扫兴,就近摘下几支树枝,做成花圈献上。

茨坪有一系列供红卫兵瞻仰的胜迹或是陈列物。我们一一观看。十二月十六日下午参观井冈山光荣敬老院。那里住着许多革命老人,有一位革命老前辈名叫罗东祥的,他六十一岁,是当年根据地文书。给我们讲了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斗争情况。一位名叫李新珠的老婆婆,在我的笔记本上题词:“参观井冈山光荣敬老院老红军希望你们接好革命的半革命到底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李新珠”。字歪歪扭扭。就像小学生刚学写字。

我默默地望着这些在敬老院里消磨岁月的老人。他们都经历过那血雨腥风的恐怖年代。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些国家领导人和元帅、将军们,都是这些老人并肩战斗的战友,在一个锅里吃过饭的哥们。我在向这些老人们奉献尊敬的同时,也隐隐觉得他们是不走运的人。人的命运就是如此天差地别。反过来又想,还有很多同他们一样的人,早早就失去了生命,变成了一堆堆白骨。死去的人岂不是比在敬老院里的人更加不幸?

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很乐意有人来访问。他们讲述着当年的光荣。倘没有我们这样的听众,他们的日子肯定是孤寂难捱的。我们因为能够大串联而欢呼文化大革命,他们因为讲故事能有人听而欢呼文化大革命,我们双方是皆大欢喜啊!

正当我们专注地听革命故事,准备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时,从另一间屋子里传出来呜呜咽咽的哭声,还夹杂着争吵声。我们连忙过去看是怎么回事?只见一位枯瘦如柴、脸上除了皱纹还是皱纹的老太太在满腹委屈地絮叨着、哭泣着。原来她也是革命老人,正为琐事同一名三四十岁的妇女争吵。我们很气愤,不问青红皂白批评这名妇女服务员不尊重革命老人。那女人很不服气,可着嗓子派了老太太许多的不是。一时间嚷得不可开交,那佶屈聱牙的方言,我一个字也听不懂。唉,就算是你功劳盖天,可是人老珠黄,沦落到如此地步,又有谁看重你光荣的历史呢?后来我听说敬老院里的老人,受服务员的虐待,是家常便饭。

十二月十七日离开茨坪,经黄坳宿毛桃。行军七十五里。从茨坪到黄坳一路是急下坡。真正的山高沟深。虽然是十二月中下旬的天气,但山绿水碧,林木郁郁苍苍。沟底有一段路稍平,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潭,似乎太阳只有在正午时分才能照射到潭水面上。此时光线已经十分幽暗,我又像每次离开一个轻易不大可能再重游的地点那样,回头张望井冈山。我惊奇地看到,我们上午离开的山头其实距我们很近,只是高耸立在我们头顶。我们从上午到黄昏,一直在一片蓝天下与一座山峰上攒行。山峰沐浴着金色的太阳光辉,美景妙不可言,我们则身处幽暗的暮色之中。这幅图景我觉得很富有哲学意味。

多年之后我读到尼克松总统的回忆录,这位被迫离开白宫的人物用满含悲怆的笔调写道,只有失去总统地位的人才会意识到总统地位的高不可攀;当他成为一个平民时注视白宫,就像在深山谷里仰望高耸的山峰一样。读到尼克松这样的话,我的头脑里立刻浮现出走下井冈山回眸张望到的那幅景色。

队友日记:“今早从茨坪出发,行三十里到朱砂冲,行十里到黄坳,从黄坳到毛桃约三十里。今天的宣传是较成功的。毛泽东思想要抓紧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有用的形式宣传。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天职。路上,根据从今天早上从广播的《毛主席语录再版》,林彪同志写前言的消息,这个消息广大贫下中农广大红卫兵特别需要迫切知道的。路上每几分钟就有一队红卫兵从我们身边经过。还有许多村庄,贫下中农特别多。还有,我们在前进,许多同志也前进,迅速从身边过去。所以用其他形式和长的节目是达不到要求的,于是快板,特别使我看重。经过几次修改,写成。‘同志们听我言,我给大家说快板,报告一个好消息,听了保险心喜欢,毛主席语录又再版,林彪同志写前言,人人都来学语录,革命路上永向前’。但是一队十几人的长征队伍,一晃而过,听不完,于是又改成:大喊一声:”同志们!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身旁路过的同志们就问,’什么消息?‘于是我们就说:“毛主席语录又再版,林彪同志写前言,人人都把语录学,革命路上永向前,永向前!’每四五分钟,过一队长征队或劳动赶集的社员。每遇人,不管多少,我们就给说一次,效果还好。只要下决心,宣传完全可以做好。在遂川黄坳正逢集,我们演出六七个节目宣传,晚上又在毛桃宣传,××会上,参加约百余人。这一带,我们过集市,常见五、六十岁至二十几的小伙子,赶集也提一个火笼(外竹笼,里瓦罐里火炭),在社员家里,看见老人提,十几岁,八九岁等小孩也手提一个。”

——在我们离开井冈山之后十余天,我们班的陈剑鸣等十名男生组织的长征队来到井冈山。上山之前,他们已经听说井冈山聚集了十余万红卫兵,人满为患,形势严峻。陈剑鸣他们做了一些准备,在山下买了几斤黄豆,以备不虞。当时正是全国红卫兵徒步串联的高峰,井冈山已经无法承受压力,粮食、被褥、燃料全面告急。雪上加霜的是,井冈山连降大雪,道路被封,茨坪有二十万红卫兵被困。当地政府全力以赴应对,甚至组织农民往井冈山上背粮食,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告急电报如雪片一样飞往北京。周恩来下令空军向井冈山紧急空投粮食。就这样,山上的红卫兵吃一顿饭必须排五六个小时的队。陈剑鸣他们的黄豆给自己解了燃眉之急,他们用搪瓷缸子炒黄豆,半生不熟吃进肚子。许多后上山的红卫兵没有得到被褥铺盖,冻得嗷嗷叫。陈剑鸣他们因为准备要爬雪山过草地,所以都带着皮大衣。陈老兄看见一个九岁的广州小红卫兵冻得脸色发紫,便让他和自己一起睡。不料那小红卫兵半夜里竟然尿床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家伙就跑得无影无踪。某日又来了空投食品的直升机数架。其中一架要降落,于是传言上面坐着周恩来总理,他要来慰问红卫兵。片时,红卫兵如潮水般地涌向降落地点。前扑后拥,直升机螺旋桨还在快速旋转,红卫兵已经扑到跟前,前面的想打住脚,后面的还在向前拥,陈剑鸣亲眼目睹一个红卫兵被螺旋桨拦腰劈为两端。

后来他们好不容易才下了山。他们向韶山赶路。有一天,这十个人走到一个接待站,时间太晚了,饥肠辘辘,他们进门就直奔饭桶,每个人吃了一碗又一碗。吃了五大碗。旁边的人惊得发呆。正在吃的时候,接待站的人过来问他们办手续了没有?即登记和交粮票。他们回答说,吃完再办手续。那人说,还是先办手续吧。这一下,他们火了,几个人解下腰带,狠狠抽了桌子一下,吼道:“浑蛋!你是怕我们是假红卫兵么?”那人吓得面如土色,连声说:“你们先吃,先吃,吃完再说,再说!”又有人赶紧走过来向他们连声道歉。第二天一早他们出发时,心想昨晚的行为未免太有点造次,就去给接待站找人道歉,到处找那个人,谁知那人早就躲起来了,他们只好怅然若失地离开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