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之许:通胀是多重扭曲的必然结果

提要:巨大的流动性不仅隐藏着通货膨胀的风险,还有更深远的影响。经由中国特定的金融体制的分配,巨大的流动性成为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狂欢盛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悉尼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显现,虽然仍处于低位,但中国必须对目前的形势保持警惕。在笔者看来,当前的通涨压力主要来自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如果打个比方的话,人民币总量就好比是池子里的水,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就相当于不断在放水。而为抵消外汇占款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当局会采用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这些措施相当于抽水,两相平衡,以降低通涨的压力。

由于汇率被低估,外汇储备持续增高,2009年外贸出口虽然下降了16 %,但外汇储备仍然增加了4000多亿,达到了23991.52 亿。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外部需求巨降,严重影响了对外出口,为防止经济滑坡,保持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包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此,准备金率和利率也一再下调。同时,为刺激出口,汇率也未加调整,就这样,一边是源头之水继续而来,一边却不再抽水,相应的,货币就越来越多,通货膨胀势在必然,这是经济规律的必然结论,该来的总是要来,就算CPI统计一时没有反映出来,最终也难以避免。

政策制定者们不可能不明白这一必然趋势。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政府通常会尽量避免出台可能造成这一局面的政策,但是,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巨大的失业人员同样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面对迅速恶化的出口形势,政策制定者们认为,应该通过包括宽松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尽管这样的刺激措施掩藏着通货膨胀的危险,但是,政策制定者将希望寄托在全球经济的复苏之上,到那时,再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避免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央行最近上调准备金率,即是这样的举动。

此外,潜在的通涨压力并没有立刻对百姓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化解了政策制定者最大的担忧。中国金融体制过度倾斜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它们获得了绝大多数的银行贷款,并用于各类投资,导致了土地、原材料、股票、房屋等价格的大幅上涨,相形之下,由于产能的过剩,普通商品的价格并未出现显著上涨,统计CPI数据一直维持在负值,对百姓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这就更坚定了政策制定者的信心。

因此,尽管有不少学者和评论人早就对通货膨胀预期发出了警报,频繁爆出的天价地王和一涨再涨的房价也在提示通涨的降临,而在政策制定者眼中,却更在意GDP的实际增速,只要与百姓民生密切相关的CPI数字尚未由负转正,政策指定者们就拒绝承认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巨大的流动性不仅隐藏着通货膨胀的风险,还有更深远的影响。经由中国特定的金融体制的分配,巨大的流动性成为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狂欢盛宴。所谓的国进民退,依仗的其实是巨量而又廉价的资金,地方政府的大举投资也同样如此,因此,维持低汇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固然能够改善GDP的数字,更为重要的是这还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得失。在权力主导的金融体制中拥有优势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是最大的赢家。

然而,恶性通货膨胀将使得所有人都成为输家,因此,不能陶醉在统计CPI的暂时平稳当中。更不能屈从于既得利益的诱惑。不过,既得利益总是会影响此后的政策走向。已经投入的项目需要持续的追加资金,这使得紧缩货币政策的出台变得困难。而一旦强行从紧,将爆发大量的坏帐,影响银行系统的稳定,可如果继续宽松,通涨对中下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将摧毁大批无房者对未来的信心,其后果同样是灾难性的。

中央政府实现了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目标,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得到了最大的好处,与此同时,统计CPI数字并不太糟糕,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因此,面对民间的通货膨胀忧虑,政府上下显得很淡定。

并不是没有杂音出现,超越经济增长速度几倍的房价涨幅就在提醒人们,这一切终有结束的时候。只要继续维持低汇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进一步释放巨大的流动性,而能够获得廉价的巨量资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就不会停止,中国经济势必在狂热的投资冲动中迎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赢家们当然不想改变现有的格局,可是,梦总有醒的一天,凭借多重扭曲所造就的利益格局,犹如流沙上的高塔,总有倒塌的一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