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怕老,文怕嫩

经常看央5,前段时间一则插播频率很高的跑鞋广告,广告词中有一句:“不再承受重量、闷气、花俏。”书面上这么表达,完全没问题,可是广告中念完“不再承受重量”之后有一段颇长的停顿,于是“闷气”和“花俏”这两个词听起来不再是“承受”的宾语,而独立成了两个形容词短句,这段广告词的本意也因此被颠覆三分之二。

第一次听到它,有点诧异,过一会想通了,以后每次听到,都心痒难耐,很想跟广告公司联系,告诉他们句子有歧义。忍耐一段时间之后,前两天再看,欣慰地发现他们终于改了,变成了“不再承受重量,不再××闷气,不再××花俏”,不能算完美,不过歧义终于消除了。一则广告通共十几秒,留在观众脑海里的时间绝不会超过一分钟,一般谁会去细想?所以写作广告词务求有的放矢、明确无误,在此基础上再求出奇制胜,否则钱都白花了。

这则广告要是被董桥看到,说不定也会被写进专栏,照他和朋友的戏称,这叫“捉字虱”。《文字是肉做的》这本书,就是辑录董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香港报纸上所写《英华沉浮录》专栏中的文章而成。当时正值香港回归前夕,普及普通话和提高汉语写作水平都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捉字虱”的工作虽琐碎,却能从细节着手,找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书写和表达错漏,而且,凭着董桥的博览群书和妙笔生花,这些几百上千字的小文都写得趣味盎然。所以时过境迁,不是港人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大概不少人都和我一样问过,写写文字真的要如驾车上路那般谨小慎微,遵守一套准则而不能越矩半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绝妙的文字常常是最不守规矩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妙到足以载入史册。

但孔子都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讲的虽然是修为,其实道理与作文相通,总得有一番修炼,才能从心所欲,才能达到不守规矩亦作出绝妙好文的境界。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在自立门户、开创新武学之前,总得苦练一门或数门武艺,然后下山走遍江湖,行侠仗义,扬名天下吧!不然,您辛辛苦苦搞出了一项发明,兴冲冲地去申请专利,结果人甩过来一句,这东西几百年前就有了,那岂不扫兴?

扯远了,其实归结起来就是董桥的那三个字“文怕嫩”,既怕见识短浅以偏概全,又怕下笔苍白青涩,不不不,不是害怕的那个怕,是写完之后从头到尾检阅,发现自己的以偏概全和苍白青涩,然后沮丧、迷惘。因为以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看,“嫩”文有的索性读不通,有的读起来不费脑力却无甚审美和思考的快感,都不能把人牢牢吸在书桌旁。具体到文字细节上,如果表述不严谨,有明显的漏洞,或者词汇量过小,行文苍白,再或者句式单一,毫无张力,又或者下笔苦涩,不够圆润,则文章即使再有想法再有内涵,也不免显得寒伧,端不上台面,所以董桥说“不要经典要经读”,不要求新闻稿也写成传世的经典散文,但至少能吸引人读下去。

想起当年毕业论文答辩,一位老师指着我论文上自认为很诗意的小标题问:“这是什么?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那时已经被迫读了三年的学院八股,满腔造×反的热情,几乎没脱口而出:“谁规定论文一定要写成陈腔滥调?”其实回想,当时我太嫩了,人和文都是,论文表述不严谨,是致命伤,如果我当时没法写出新意,至少应该努力让它在形式上是一篇值得信赖的论文。

文章要“老”,有嚼头,当然下的功夫不能少,而且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它细熬慢煎。这等的空档儿,常给自己捉捉“字虱”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