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一案:遇罗克(1970)

 

 

 

遇罗克(194251日-197035日),工人、自由撰稿人、民间思想家,因文革初发表论文《出身论》等被监禁二年多后,1970年以反革命罪被处决。

 

遇罗克194251日出生于北京。父母都曾到日本留学,父亲遇崇基为工程师,母亲王秋琳为私营工厂厂长,1954年公私合营后仍任厂长,并当选为北京市工商联合会委员、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但“家庭成份”根据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划分为“资本家出身”。1957年,父母在“反右派运动”中均被打成“右派分子”,被免去一切职务,送往外地劳动教养,更加重了遇罗克的“家庭出身问题”,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直不获批准。1960年,遇罗克在北京第25中学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因“出身问题”落选,年底响应政府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报名到北京郊区农村当农民。1961年春节前,遇罗克经批准被分配到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旧宫大队菜园小队插队落户,在工余仍坚持读书和写作。1962年,在《北京晚报》发表短篇小说《蘑菇碉堡和菜花老人》,同年报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又因“出身问题”落选。1963年,在《大众电影》发表影评《是古代歌仙还是现代歌手——评电影〈刘三姐〉》。1964年初,遇罗克因严重精神衰弱离职回城,两个月病愈后被分配到科技情报所做编写资料的合同工,后在蒋宅口小学和小牌坊胡同小学当代课老师,同年写了梅花大鼓词《焦裕禄演戏》,由北京曲艺团演出。1965年年11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遇罗克写了批评该文的三篇各万余字的文章《论“清”官非“官”》、 《人们需不需要海瑞——与姚文元同志商榷》、《从〈海瑞罢官〉谈到历史遗产继承》,分别投给《北京日报》、《文汇报》和《红旗》杂志,只有《文汇报》于次年213日以《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为题发表了删节压缩后的《人民需不需要海瑞》一文;不久,遇罗克被学校辞退,同年6月进入人民机器厂当学徒工。814日,遇罗克写了《出身论》初稿,驳斥中共高级官员子女鼓吹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不久就因“出身问题”和批评姚文元被人民机器厂关押,年底被准许回家后继续修改《出身论》。

 

1967118,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等几个高中学生创办《中学文革报》,首期用三个版面以“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的名义发表了《出身论》,许多文革小报相继转载和讨论,很快就流传全国。此后,《中学文革报》每期都发表遇罗克的文章,包括《谈“纯”》、《“联动”的骚乱说明了什么》、《论郑兆南烈士的生与死》、《反动血统论的新反扑》、《为哪一条路线唱赞歌》等,此外还在《中学论坛》创刊号发表《谈鸿沟》。196815,当时正在撰写《工资论》的遇罗克被抄家和逮捕,此后在两年中经过八十多次“预审”,被罗织了“思想反动透顶”、“大造反革命舆论”、“组织反革命小集团”、“阴谋杀害伟大领袖毛主席”等罪状。197035,在北京市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公判大会上,遇罗克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宣判死刑后执行枪决,尚未满28岁。

 

1978年,全国开始“平反冤假错案”,经遇罗克父母多方申诉,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再审后19791121判决:“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70)刑字第30号判决书”,“宣告遇罗克无罪”。

 

遇罗克的作品经徐晓、丁东和徐友渔收集和编辑成《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一书,199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国际笔会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人权组织和国际性文学组织,致力推进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友谊和理性合作,为言论自由奋斗,代表世界文学的良知。独立中文笔会是国际笔会的145个分会之一,抗议中国当局对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的监禁、骚扰、监控,致力于结束中国对互联网的监控和对自由写作的种种限制。关于笔会致力于保护作家和维护言论自由以及“因作家畅所欲言”活动的更多信息,请参见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和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