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渔:从日记到博客─写作解放运动

公仆的日记

韩峰在网上的日记于2008年1月31日戛然而止。那年春节加拿大小生陈冠希的“艳照门”,他有何反应,无从查证。但韩峰肯定不会想到,自己在两年后的春节成为“日记门”的主角,与陈冠希并肩而立。

在“艳照门”中,陈冠希使用了大量高精尖“武器”。据专业网友考证,有镜头上加有广角镜的Sony DV,有Sony迷你型DV,还有专业单反数码相机Nikon D70.陈冠希当时担任三星数码相机的香港地区广告代言人,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三星数码相机也在作品里闪亮出镜。可惜这个“植入式广告”没能取悦三星公司,广告合约到期,“敬业”的陈冠希没有获得续约。

韩峰四两拨千斤,每日短短两三行,就取得了陈冠希几百张图片的效果。他的代表作是2007年年度总结,二百多字,回顾了过去,展望了未来,一年的工作、家庭、生活和情感历历在目,言简意赅。遗憾的是,韩峰在日记中留有收受贿赂的记录。否则,很难在他身上找到什么缺点。即使被聚焦的私人生活,也有网友在“韩峰是个好局长的十大理由”里同情地理解:“玩女人从来不硬来,全凭心有灵犀,你情我愿。从不嫖娼,对幼女没有特殊爱好。”

韩峰绝非始作俑者。1994年,《钟山》杂志刊发述平的小说《此人和彼人》,主人公乔兵的私人癖好,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收集各种女性的阴毛”。此时,一位海南人,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小说中的情节,并且勇于创新。原海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李庆普,集“艳照门”和“日记门”于一身。案发之后,他的住宅里发现213张自拍艳照和6盒自拍录像带,同时还有95本日记,记载了他和诸多性工作者的细节,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6月。同时,他还是一位收藏家,女性的阴毛(据统计,有236份)以及大量不便提及的女性用品都被精心收藏。

韩峰之后,安徽省安庆市某医疗机构科室负责人的日记成为网友的“新欢”,他在第一本日记的首页写道:“2003年至少要与56个女性发生性关系,确保有两名良家妇女”。据报道,根据日记统计,他曾先后与500多个女性发生过性关系,并且表示:“总的目标是600个至800个不同女性。”当地新闻办证实了日记的存在,没有证实日记内容。此前,原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松涛也曾写有香艳日记,“晚餐味道很好,我们慢慢地享受着这人间美味。饭后,去她家,我们的情绪很好,都很投入……”

“新人”的“新话”

公仆的日记能否在违背本人的意愿下公开,具有争议。但“新人”的日记,无论是否征求过本人的意愿,都很适合公开。

1949年开天辟地之后,改造“旧人”和塑造“新人”成为当务之急。1957年“反右”,改造了落后于时代的“旧人”;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模范“新人”诞生。“新人”必须和“新话”相配,雷锋日记成为“新话”圣经,以“螺丝钉”精神和“驯服工具”论而著称。这两个观点都不是雷锋的原创,列宁最早使用了“齿轮和螺丝钉”的说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重申了这一观点,“驯服工具”论是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创新。文化程度不高的雷锋,活学活用两位领导的经典著作,使得这两个词被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接受。

公开日记(与之类似的是公开书信),本身也有“交心”的意思。日记通常记载私人生活,向组织和群众公开日记,证明公而忘私、大公无私。雷锋之后,几乎每次模范“新人”的出场,都有日记相伴。张海迪日记、赖宁日记以及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新人”日记,层出不穷。当时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的高伐林,参与了宣传张海迪的过程,他曾表示:“中国的英雄模范自雷锋以降,都有记日记的好习惯。”

随着“新人”成为“旧人”,日记逐渐失去了当时的光彩。雷锋日记写于1960年到1961年,“忆苦思甜”是主要模式,苦在开天辟地前,甜在开天辟地后。日记对当时的困难偶有提及,一笔带过。可是,让雷锋感到“万分的高兴和喜悦”的年份,正是史无前例的三年大饥荒期间。为扑灭山火而献身的14岁少年赖宁,在一阵暴风骤雨般的宣传之后迅速归于沉寂。如今,不鼓励未成年人参与救火等见义勇为行为的理念,开始被接受。

有趣的是,那些“落马”的公仆,在公共场合的发言也以“新话”为主。李庆普看完反腐影片《生死抉择》,接着去找性工作者;刘松涛在看守所里表示,要用鲜血捍卫“改革成果”。韩峰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在宿舍,准备一下明天要和城区员工讲的‘文明礼貌’内容。……晚上在国大开了个房……”2008年1月,他在职工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内容完全没有日记体2007年年度总结的言简意赅,而是充满了“深入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公仆们熟练地使用“新话”,同时又把“新话”当做“老话”。

也有一些例外。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套六册“名人日记”,作者分别是沙叶新、王沪宁、刘心武、赵丽宏、潘虹和刘金宝。刘金宝时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后来担任中国银行副董事长、中银(香港)有限公司总裁,2005年因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判处死缓。读过刘金宝日记《金融之回响》,却对他有许多同情之理解,会发现他的身不由己。身不由己不能成为辩护理由,但是他在日记中表达的对金融体制弊病的无奈,让人生发出“好制度使鬼变成人,坏制度使人变成鬼”的感慨。

网民的博客

公仆的日记“见光死”,“新人”的日记专供宣传。这种格局随着网络的普及开始改变,公仆的日记不断被曝光,“新人”的日记不断被戏仿。在新浪微博,“雷锋日记”写作一月有余,就吸引了上万粉丝。作者以雷锋的“新话”点评正在发生的事件。在3月5日前后,他这样写道:“党小组会上,班长说,‘一年一度雷锋日又到了,小雷,你要好好表现,不枉毛主席给你写的对联。’我想啊想,那天大家抢做好事,好人多好事少,我不如甘当那个被大家抢着做的好事。比如装成一个没腿的,在马路前站上一整天,供大家搀几百个来回,也算助人为乐。这样的好事既特别又不会被人知道,嘻嘻。”

网友以仿写的方式呈现雷锋日记的生产过程。这种日记成为2010年的微博时尚,一时有“刘备日记”“鲁迅日记”等几十种。在2009年11月,就有以唐僧口气写的“囍游记”。如果往前追溯更为源远流长,在《大话西游》之后的“大话”浪潮中,就有《沙僧日记》公开出版。在习惯性思维里,公众人物要么没有私人生活,要么是私人生活公共化。大话体日记和微博体日记都试图呈现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并且表明私人生活具有合法性。

“雷锋日记”是公开的戏仿,没有谁会误以为雷锋显灵。可是,在网上流传的“胡适日记”片段,则有弄假成真的功效。这段日记,先是“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隔了几天,连续三天日记只有两个字“打牌”,接着是“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接着又是连续两天日记只有两个字”打牌“。

网友言之凿凿,宣称此段日记出自胡适的留学日记。我曾经翻阅过八卷本《胡适日记全编》,记得胡适留学日记多次出现“打牌”的字样,所以也认为这些日记属实。写作本文时,为保险起见,我把《胡适日记全编》找出核对,才发现这段日记片段是网友改编而成——胡适虽然多次写到“打牌”,但很少一天日记只有这两个字,往往会同时记录功课或读书情况;胡适打牌的日期,也无法与网上标明的日期一一对应。改编者似乎故意留下了破绽,“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曰”,非“子曰”,胡适再怎么沉迷于打牌,也不至于把这一出处混淆。

与“胡适日记”同时流传的季羡林日记,出自《清华园日记》,没有疑义。这里转录几条: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

“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想(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

虚构的“雷锋日记”、半虚构的“胡适日记”和非虚构的季羡林日记,不仅展现了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同时展现了私人生活的趣味。在出版1932年至1934年的日记时,已经被封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表示,仔细读了那两年的日记,觉得比最近若干年写的日记要好得多。

网民不仅戏仿或者挖掘公众人物的日记,也开始以一种不同于“新话”的方式书写自己的日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博客用户达到2.21亿,半年内更新过的博客用户达到1.45亿。我所看到的网上博客,几乎没有“新话”的影子。上亿网民公开书写自己的博客,不是为了向组织和群众“交心”,而是为了与朋友进行“心交”(心灵交流),这是一场静悄悄又声势浩大的写作解放运动。网民尝试自己发声,不再被“新话”灵魂附体。

如果韩峰满足于一年20万元的收入,没有受贿记录,他也是其中的一员;或许还可以像季羡林一样,成为一段佳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