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微妙的“预设立场”
五月初,鉴于国共两党推动的两岸关系更上新台阶,作为台湾本土党的民进党公开表态:“不排除在不预设政治前提的情况下,与中国进行直接并实质的对话。”[1]出自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之口的表态并非没有预设政治前提,而是旨在防止大陆一方预先设定前提。
于是,民共两党关系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性博弈格局:(一)胡锦涛坚称“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立场,大陆愿正面响应”,是为预设了非台独立场;(二)蔡英文曾强调“民进党要走向世界,再和世界一起走向中国”[2],是为预设了民主化立场。
一、民进党进入本土褪色阶段
民进党为了与国民党竞争政权,必然会修正以往的陈水扁深绿路线,设法在台独战略上实施模糊对策,尽管战略在本质上是不允许模糊的。之于民进党现任主席蔡英文本身讲,她若争取民进党主席的第二个任期,进而与马英九在大选上一拼高低,至少是为民进党拉回些许政治资源,也必须面对两大问题。其为:(一)如何在岛内顶住国民党保持现状的不统、不独、不武之“三不原则”压力,因为这是马英九在陈水扁任满前研判两岸民意与国际格局之后,采取最高明的政策手腕;(二)中共方面不太考虑民进党在两岸经贸问题上的态度,一直在纵深推进“依靠台湾人民”的策略——让更多的岛内商人得到好处,进而将利益通过涓流方式传导给民众。
作为台湾本土党,民进党正处于一个必然的转折期,即:本土色彩应当淡化,经由世界而中国的路径对大陆民主化进程予以推动。这当然要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并且此前曾任行政院长的苏贞昌因主张较为开放的大陆政策受到了党内台独中坚派的严厉批判。深绿派引用大陆文革时术语,称之为“苏修路线”[3]。然而,不管民进党党内斗争如何激烈,为了拿到政权,都要对马英九的凌厉政策组合给出应对,特别是在放弃“街头政治”方式之“绅士化”后的应对。因为马英九通过一句经过公示的英文原话[4]得窥诺贝尔和平奖之路径,更给了民进党领袖人物以“巧实力”式的压力。
马英九的“单方面”表态确实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但是,美国不会“单方面接受”,因为美国要为捍卫台湾民主政治尽道义责任。而其中最好的策略集是:第一,台湾方面没有主动挑起战争(特别是放弃“三不原则”中的“不独”);第二,大陆方面发起反台独以外的战争,比如国内骚乱导致民族情绪高涨,军方势力冒险,一如王力雄著作《黄祸》所预测。最极端的情况则是,两岸战争即便因台独而起,美国也会为台湾而战,至少会提供无保留的战略物资支援,或借助日本而介入。马英九目前的策略集基本上排除了“最极端的情况”出现之可能。
面对马英九的挤压,民进党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坚持台独路线,并以长期(比如二十年)在野为代价;要么,主动淡化本土色彩,成为促进大陆民主化的一支力量,即由本党而世界、由世界而中国。
逻辑而论,一旦形成两岸三党的对话机制,台湾方面的政治意见选项则或是联邦制,或是邦联制。这类的选择早在陈水扁当选总统之前就存在,大陆涉台研究机构的专家称之为“非‘一国两制’的各种模式”[5]。所谓非一国两制模式在大陆也有深远影响,本文稍后专节论述,此处不再展开。
二、马英九的“间接自由化”战略
接续马英九的“never ask”之论,两岸执政党最高领导兼分治政治实体元首是否在2011年的APEC(亚洲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上见面,也成了两岸关系的标志性事件,尽管为时尚有一年。马英九对此非常清楚地表示:“两岸领导人之间会面仍言之过早,两岸在求得政治共通点之前,仍有漫长路要走。”[6]并透露:中国在口头上搁置对统一的要求,台湾淡化独立主张,彼此致力于维持和平[7]。“中国在口头上搁置对统一的要求”之说,尚未能得到大陆官方的确认。此中缘故在于大陆政治信息透明度较低,尤其涉及两岸关系与疆藏两地的核心级信息当局不会向公众透露,只会传达到某个重要的级别(如省、部、军级)。
从战略学的角度讲,一方口头搁置议题、一方淡化原诉大大有利于一个政治道德竞争期的形成。在这个竞争期里,台湾民进党有时间进行基本意识形态调整。此种苗头正在出现,如台独理论大师、前立法委员林浊水日前表示:民进党从不排除与中国接触,做全方位的对话,这样的主张基本上没有间断,如果条件成熟,他当然赞成党主席访问中国[8]。林浊水作为台独资深人士是在挺现任民进党主席也罢,是为了回应马英九的战略压力也好,其中一个很特定的效果就是:民进党不会再是国民党“间接自由化”战略的绝对阻碍力量(——某种程度与特殊式的反对是可能的),也即“always say never”(逢中必反)的战略开始调整。
仍从战略学角度看问题:有否“马胡会”已经不绝对重要,关键之关键是两岸经济关系深化有助于推动大陆政治民主化,或言两岸关系以拖待变是中国民主化的一个低成本路径。正是基于此,马英九明确表示“把统独问题留给后代决定”[9],“同时也助于把大陆推往自由化”。[10]
不可否认,民主政治比非民主政治更精于战略措置,以及落实到更加准确的政治政策上。比较美中两个大国的政治纠错机制就不难发现这点,比如,美国的麦卡锡主义与中国的文革,在政治上同为“十年浩劫”,但是前者从机制上避免了悲剧的重现,而后者在文革结束的二十三年后还是掀起了一场绝不亚于美国麦卡锡主义的镇压运动,并且直至现在仍未得到纠正。所幸的是,按接班人体制(而非民选)的新一代领导人基于中国士大夫政治中的良心传统,降低了这一镇压的烈度。
同样,比较中国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非传统性政治镇压(主要受苏共影响),区别仍然巨大:前者,纠正了“二•二八事件”;后者,对同质的“六•四事件”讳莫如深。
三、大陆民主的知识内生力量
有战略学素养的政治学者和时事观察家,完全可以通过历史的比较来认识:时间站在了民主的一边,历史也站在了民主的一边。大陆政治体制中反对普世价值的叫嚣,引用毛诗所指,不过“几个苍蝇嗡嗡在叫”!此外,由于马英九的“never ask”之表态,以及两岸维持现状以待来时的战略实施,若其能在任满前获诺贝尔和平奖,无疑将会大大推进中国大陆的民主进程。乐观地看待,近年内,两岸三党的领袖同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机会也是存在的,尽管它是个小概率事件。历史充满了变数,但是没人能否认政治家们的最主要思维是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做平衡的。黄文雄的返台[见图1]是最为微观和最为有效的说服性案例之一。
图1:转引自注[5]书载图片:1970年谋刺蒋经国的台独人士黄文雄(左),于1995年返回台湾,受到盛大欢迎。
马英九已经做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下一步就要看蔡英文的了!!
对于台湾民主政治的认可,在大陆民间知识精英与体制内良心分子那里,有着高度的不谋而合的一致性。有两个简单的案例,可作参考:
(一)民间思想家段振坤,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传统政治哲学路径全面阐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总结出了“政治5原则”[11]。这种基于维新[12]政治哲学的阐发得到了应有的喝彩。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李钦芳称该理论“为民福祉,阐发演绎千古不朽的三民主义”[13];浙江大学经济系主任叶航教授则言简意赅地说段振坤的努力“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业。”[14]
(二)中央党校一位叫韩云川的教授所撰文章《妨碍政体改革的认识误区》[见图2],十分明确地指出:“两岸统一不可能统一于哪个政党,而只能统一于民主。”[15]按着李家泉的“非‘一国两制’的各种模式”论述,韩云川的统一主张当然地是之。换言之,“非‘一国两制’的各种模式”在体制内有了一个的代表性回应,可以说它与刘晓波博士等体制外精英“一国良制”[16]的主张是高度一致的。韩云川的主张遭到左派网站《乌有之乡》的严厉批判,署名“奚兆永”的文章针对韩文所批评的“民主动乱论”与“民主分裂论”[17],说道:“如果像韩文那样,坚持错误的改革观,背离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背离四项基本原则,一切以资本主义为榜样,大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阶级对立势必就会加剧,民族矛盾也会加深,境外反动势力也必然会插手,社会动乱和分裂活动也就必须随之出现……”[18]
就中国出现高度腐败与炽热民族分离运动的经验事实而言,它们是政治制度不民主(至少是民主营养高度缺乏)所导致的。奚文倒果为因自然不值一驳,但它说明中共内部的分支利益集团始终以本身的政治安全为由来反对国家统一。
图2:2009年第8期《炎黄春秋》杂志封面,韩云川文章标题放在了首位。
结语: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中国
中国作为文化共同体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而且它绝对不是指儒家怀柔招远的中心帝国意识。在那个尚未被完全认识的文化共同体里面,族裔与区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赋予的种种整合机会。秦帝国的匈奴因素与清帝国的带嫁入关,都应从更宏大的历史角度去认识。
台湾的民进党虽“小”,但她绝不是不强大。独立,是其政治选项;但是,台独主张更是她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斗争工具。换言之:在道德与利益的权衡之下,她应当具有“经营大中国”的资格。从“经营大台湾”到“经营大中国”,确实是一个具有街头斗争传统政党之意识形态的艰难转变过程。但是,随着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两岸三党的竞局模式终会出现。
———————————————————————————————————
注释部分:
注[1]、[2]、[3]:均引自中央社台北(2010年)5月2日电:“小英抛与中国对话,两岸路线受瞩目”,大陆新华社《参考消息》据此改写的题目为:民进党两岸路线在开放与保守间难平衡。
注[4]:马的英文原话为:We will never ask the Americans to fight for Taiwan.台湾《中国时报》(2010年)5月2日的报道标题是:“马总统:永不要求美国为台湾而战”;大陆新华社《参考消息》据此改写的题目为:“美国会不会为台湾打仗?”
注[5]:参见李家泉《李登辉主政台湾之后》,P232-238。李著版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研究员,另兼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注[6]、[7]:马的表达经由采访他的《华盛顿邮报》透出,台湾《中国时报》(2010年)5月9日的相关报道标题为:“马:两岸已达运作无碍现状,华邮专访提新解”;大陆新华社《参考消息》据此改写的标题为:“(眉题)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主题)马英九对两岸现状提‘新解’”。
注[8]:参见台湾《中国时报》(2010年)5月3日报道(无标题),大陆新华社《参考消息》据此改写的标题为:“(眉题)声称‘不排除与中国实质对话’;(主题)蔡英文谈话恐引爆深绿火药库”。
注[9]、[10]:同[6]。
注[11]:参见《政治5原则》一书,该书系2006年段振坤自印本。按大陆官方的标准,是“非法出版物”,但没有消息证明该书受到了查禁,相反,该书得到了体制内外知识分子的赞赏(见注[13]、[14]所引)。
注[12]:非特定的政治运动如“百日维新”之意,其一般意义来自“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广泛诠释。对此,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中有精辟论述,参见该书P80-81。周著版本:人民出版社,1957。
注[13]、[14]:见[11]指书后勒口所引网络评论语。
注[15]:韩云川文章载于《炎黄春秋》2009年8月号。
注[16]:参见独立中文笔会网站之《刘晓波文集》所载“一国良制:阿扁的明智选择”(2005年3月2日),原文首发于《民主中国》网站。
注[17]:韩的“只能统一于民主”之论述,在小标题<第五种:民主分裂论>之内。
注[18]:参见《乌有之乡》网站2009年9月19日,奚兆永文章:“驳韩云川‘认识误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