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是台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云人物。他作为国民党高层核心人士,主持《自由中国》半月刊杂志整整十年,因政治理念与蒋介石南辕北辙,不断发生言论冲突。他进而筹建反对党——“中国民主党”,成为蒋介石在政治上最强大的敌手。他最终被构陷下狱。
关于雷震,台湾学界和政界向来评价很高。在1952年11月《自由中国》创办三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适当着参加会议的社会名流、国民党官僚和党外人士100多人说,“雷先生为民主自由而奋斗,台湾人应该给雷震造个铜像”。台湾学者任育德认为,雷震“不仅基于立宪主义原则对时局提出针砭,其思想的变化亦与外在政治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而趋向于实践。这种思想趋向实践的思想特征,是同时代的中国自由主义者、立宪主义者所较欠缺者,也罕见于中国一般知识分子间。”在2009年“殷海光先生逝世40周年与《自由中国》发行人雷震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会上,马英九表示,雷震“在戒严的年代,38年代创立自由中国,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戒严时期还能够提出……回归民主宪政,追求自由的政治体制,并且后来发展成自由的反对党,这些过程对台湾的民主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也启发了好几代的台湾青年在自由民主这条路上摸索前进。”
但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许倬云谈话录》中谈到雷震时说,“他原是国民党的人,也很不单纯,这个人不是纯从自由的理念出发……他为人深沉,也很有计谋。”许倬云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说雷震是要撇开蒋介石,另立山头,有政治野心,动机不单纯。其实,雷震是不是“从纯自由理念出发”并不重要。推动历史前进的政治人物,其动机往往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关键要看他的历史作用。自由民主和多党政治已是世界潮流和历史大势,专制独裁才是倒行逆施。事实上,雷震和《自由中国》,成了台湾思想启蒙的文化源泉和日后民主运动的精神宝塔。
2008年,台湾实现了政党的第二次轮换,国民党取代民进党上台执政,这标志着台湾基本上建立了稳定的民主制度。这是儒家文化圈内传统政体和平转型为现代政体的成功典型。有人将这些归功于蒋经国的开明和远见,有人则归功于党外民主人士的不懈和坚持。无疑这些都很重要,却忽略了雷震对台湾民主的开创性意义。不管是研究台湾民主转型,还是研究儒家文化圈内的政治文化,雷震都是一座绕不过的高峰。
在雷震身上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独特意义:他是知识分子,但与一般知识分子相比,他的意义更在于践行理念;他是位高权重的开明官员,但与一般开明官员相比,他的意义,更在于勇于突破他曾经依附的体制。
(2010年6月6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