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激励抄袭者

汪晖抄袭门事件,自从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撰文揭露,迄今已发生三个月。然而,汪晖教授至今未拿出任何证据作出澄清。最近,林毓生教授、易中天教授等著名学者,纷纷接受采访或撰文,建议清华大学成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汪晖涉嫌抄袭事件”,以确保学术公信力。众多知名学者和社会公众,为何对汪晖教授的抄袭事件如此关注、强烈呼吁呢?是文人相轻吗?是借名人炒作吗?

我认为,答案很简单:这是国人对文化诚信的呼唤,对道德底线的坚守,更显示出社会公众对“抄袭”等学术腐败和文坛假恶丑的零容忍。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百年学府,本该是捍卫科学精神和学术尊严的楷模。莫说最令人不齿的抄袭,就算缺乏学术创新,都是清华的耻辱。而今,“抄袭事件”已沸腾数月,却不见清华拿出大众期待已久的调查处理方案,反而让涉嫌抄袭的汪晖教授入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这不能不让我为清华感到悲哀。昨天又据闻,在舆论压力下,清华于5月低调取消了名单中汪晖的名字。是耶非耶?似乎也需要清华大学将来组织的调查委员会,最终向社会作出说明。

2007年“抄袭者入作协”事件后,文学界、教育界的抄袭事件如井喷式爆发,一发而不可收。各色抄袭者亮丽登场,手段越来越新,级别越来越高,“抄袭主席”、“枪手主席”被媒体频频曝光,社会舆论更是扼腕愤怒。

如果说抄袭事件只是个人行为,那么“抄袭事件”暴露出的“道德溃坝”、“抄袭特权化”和“抄袭有奖”这三大误区,才真正令人惊心动魄。

第一误区:倡导“躲避崇高”,导致文化界的道德溃坝。

早在1993年1月,王蒙先生就在《读书》杂志(从1996年起,由汪晖教授任主编)上,发表了一篇颇有争议的文章《躲避崇高》。王蒙在文中明确提出“亵渎神圣,躲避崇高”的观点。一时间,“躲避崇高”似乎成为文学时尚。经过这种理论倡导,“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价值混淆的作品,纷纷登场,走红文坛。

2007年9月,刚被法院判定“抄袭”的80后作家郭敬明,经王蒙介绍,“破格”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再度引起舆论哗然。面对非议,王蒙先生表示:作家不是道德楷模。此言一出,更使“抄袭者入作协”,成为社会广泛质疑的公众事件。

《躲避崇高》十几年后,汪晖教授和王蒙关照下的郭敬明,分别身陷抄袭门,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第二误区:抄袭特权化。

林毓生教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介绍:“有人说汪晖主要的东西不是抄来的,抄袭帮助他节省了时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他的理论建树上,他借着抄袭才变成有世界水平的学者。”(6月6日评论周刊)看来,作为知名学者的汪晖,在抄袭上就有了某种特权。至于王蒙先生,在抄袭问题上似乎更有双重标准。一方面,王蒙公开批评抄袭现象;而另一方面,被法院判定抄袭的郭敬明,却由王蒙力荐,获中国作协会员桂冠。

如此,谁能抄袭似乎也成了一门学问,掺杂了某种“特权化”和“潜规则”。一般学者、青年作家是决不能抄袭的,否则就是人品不端;而有地位、有官职、有富豪身家的学者、作家,则可以放手抄去,抄抄无妨。纵然抄袭了也不能算抄袭,而是为“节省时间”,抵达“世界水平”。如此荒唐逻辑,怎不叫人啼笑皆非?

第三误区:抄袭者有奖。

自2007年加入中国作协,郭敬明可谓幸运连环:2009年7月,《人民文学》600期创刊纪念号,隆重推出郭敬明长篇《小时代2.0之虚铜时代》。2010年1月,由郭敬明《最小说》发起“THE NEXT·文学之新”第二届新人选拔赛,不仅王蒙等众多文坛大腕现场站台,而且《人民文学》更作为国家最权威文学杂志,直接参与文学选秀。2010年5月,文学名刊《收获》也刊发郭敬明玄幻小说《临界·爵迹》。难怪有人评价:“去年是《人民文学》,今年是《收获》,在纯文学的土地上,郭小四攻城拔寨,无往不胜。”

抄袭者不仅无过,而且有功;不仅不受到谴责,反而有奖赏,光鲜登场、风光无限。那么,抄抄何妨?于是乎,学术腐败、文坛抄袭,越来越显出“前仆后继”的剽悍态势。久而久之,中国文学的国家形象何在?中国学术的尊严和荣誉,又将如何维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