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彦臣:朝鲜半岛民主统一——中国民主化外部因素之战略学解析(2)

小引:国人误读“朝鲜问题”

对于大多数中国民众来说,乃至对半岛局势有所关注的学者,其实并不了解“朝鲜问题”。这种状况有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在历史观念或曰历史形成的观念方面,一直认为朝鲜是中国藩属,所谓抗美援朝的胜利(实为无胜负的停战)更强化了这种错觉。在现实方面,半岛南部治域(韩国)的文化沙文主义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形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大众心理不仅“逢韩必反”,也在不喜欢朝鲜的同时而不愿看到半岛统一的局面。

仅就韩国的文化沙文主义讲,它也是历史情绪的延伸,即对大陆中心帝国的反抗。这种反抗的历史高潮发生在隋唐两代对半岛的征服战争时期。强大的隋王朝由于对半岛战略的错误导致国家的灭亡。比较而言,开凿大运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营建东都洛阳也扩充了市场容量,而征调全国百分之青壮年进攻高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与无可化解的社会矛盾 [注1] 。

及至明清,朝鲜问题仍然是影响中国政治走向的一大重要因素。比如,在明清交替之际,入关前的清军两征朝鲜李氏王朝,迫使对方由拥护明朝转而采取派兵参加推翻明朝的国策[注2];再比如,清末的中日两国对朝鲜宗主国地位的争夺,不仅发生了力量对比大转折的甲午海战,而且还为中国政治家袁世凯夺取民主革命成果、复辟帝制提供了最初的政治资本[注3]。

一、西方世界的过度惊惧

朝鲜半岛的六方会谈是解决朝核问题的一种谈判机制,它的最初基础是金氏政权提出的美朝对话。很显然,美国为了避免被套住而拒绝如此,但是,其“会谈应包括所有有关的国家”亦未脱出金氏政权的精明算计。金氏政权在六方会谈中的反复,使朝核问题成为牵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局势的一个巨大陷阱。因此,就是在金正日所谓非正式访问的工作性访华一周后,“朝鲜宣布,在核聚变技术上获得可喜进展,这个技术可以用来制造氢弹”[注4]。

对金氏政权在中止六方会谈一年之后宣布新的核能力,韩国方面表示怀疑,如韩国国家核聚变研究所的杨恒晔说:“从宣布时所用的技术术语判断,该技术的开发与制造武器无法。”日本的媒体如《每日新闻》(5月13日)则认为“北朝鲜宣布核聚变是为了牵制美韩”。

朝核问题加剧,给中国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其一,在认可其核能力提高的前提下,其仅仅限于技术方面的核安全对中国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如核事故发生的污染传播将导致中国东北地区成为受灾区;其二,中共外交在国际上的权重日益加大,说服金氏政权的唯一路给了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以巨大压力[注5]。然而,中国在试图以促进金氏政权改革以维续其政治生命的政策,受到后者否定之后,也就是在金正日非正式访华之时,拒绝了对其“提供超出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制裁框架之外的援助”。中国国内的一家官方网站也在金氏政权宣布具有制造氢弹能力之后,正式公布了双方的分歧[注6]。

金氏政权的核能力真地如国际社会估计得那么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

除了它的技术性失控对中国东北地区形成传播性污染外,几乎对韩国与日本构不成重大威胁。其对韩国的飞行投送在技术上难以达到,除非在三八线自己一方引爆,造成双方的同等破坏。对日本的核攻击也无从谈起,除非中国愿意提供先进的运载工具。那么,西方除了在战略学上的过度紧张性误判之外,其政治哲学基础又是什么呢?

是雅斯贝尔斯上世纪五十年后期与六十年代初期的核恐惧哲学。

雅斯贝尔斯认为,原子弹的出现使人类面临两个选择:或者是全人类彻底毁灭,或的者对人的道德与政治状况作出改变[注7]。为避免毁灭的发生,联合国机制倾向于核不扩散,美国的主张也是如此。但是,整个世界完全可以“换位思考”——放手让朝鲜半岛的对峙双方发展核武器,金氏朝鲜在这场可预见后果的军备竞赛中必然垮台。同时,放弃对日本的核计划限制,也能增加东北亚的安全系数,使金氏政权受到韩日的双重压力。

二、为什么要统一于民主?

朝鲜半岛的统一不可能如东西德那样顺利,因为金氏政权背后的输血者中共当局的最优利益在于半岛维持现状[注8]。中共体制内学者的观点可证明这一点,如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的陈龙山研究员说:“朝鲜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而没有崩溃,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不仅没有参加制裁和封锁,而且还对朝鲜提供了大量援助,中国的粮食援助和石油供给可以说已经成了朝鲜的生命补给线。[注9,并图1]”

   
图1:金正日与胡锦涛在北京会面,转引自注9所指文献,P20。

金氏政权是个精明的战术集团,六方会谈作为政治与外交陷阱自然不必多论,其对美国与中国关系的利用已经达到了玩于掌股的水平。当然,美国在半岛局势上也其战略性阴谋,即相当精明的算计,比如支持半岛南部政治力量反击北方的侵略,以至于形成了三八线的稳固分界,但是,在停战之后,美国却未能采取推进南部民主化的积极措施,还使之出现了军事独裁的黑暗时期。时至今日,美国应当积极反省:其一,源自对抗苏联而非针对中国的朝鲜半岛战争[注10]大大延滞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尽管尚有其支持的台湾分治政治实体能有日后的民主化之影响;其二,布什主义全球主动防御重点设在中亚地区是个错误,应当将解决伊朗与阿富汗问题的精力放到东北亚来。

关于后者,奥巴马政府正在调整。相信,不久在伊拉克撤军计划实施后,也会继而在阿富汗撤军,至少是大幅降低在阿富汗的军事投入,另外,对伊朗的态度也会缓和下来。作为一个战略学研究者,我并不具备华府智库成员资格,也无意于“干涉美国内政”,但是,奥巴马放弃布什主义的作法是值得赞赏的,而且美国暨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信仰体系的冲突也是没有必要的。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安全保障系于狭义亚太区域,而非系于中亚国家的格局。石油,其重要性仍有之,但是,替代能源的开发将使中亚的石油在二十年内失去战略优势。关于全球能源转型及其竞争,不是本系列的关注重点,容日后在专门系列进行表述。

无须讳言,统一于民主是一个具有先验价值观的命题,而其现实的支持也是存在的,至少从经济实力上讲,没有人愿意看到“穷人收购富人”的现象发生。那是暴力革命的结果,而不是政治谈判或非战争博弈的结果。

依据本文前引注8所包含的俄罗斯《观点报》(5月26日文章)所提供的半岛两个分治政治实体的经济数据看,北部根本没有经济实力进行统一。该报提供的一个基本数据是:2008年韩国的GDP为9993.69亿美元,是朝鲜的38倍。如果考虑2009年金氏政权治下的朝鲜发生了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其GDP状况不会好于2007年的180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朝鲜的外债与GDP持平的状况并无多大改观,而韩国的外债只占GDP的22%多一点的样子。

既然北部对南部的经济统一不可能,那么其制度模式是否可以推广到南部呢?很显然,这是一个类似于经济学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设计。因为北部制度是一个以人民性的名义消灭人性的运行机制,这主要表现在残酷的非法治制性政治命令执行上;另一方面,它如苏联解体前的前苏共一样是一个权贵明目张胆贪贿、掠夺的社会,党权与经济特权合成为剥削者阶层。

关于前者,不只是发生了改革者被枪毙的悲剧,而且平民也在所难免。仍据本文注9所引文献,朝鲜经济改革失败后,两次公开枪毙五名“非法使用外汇(含人民币)”的妇女。另外,还有一位妇女因不愿出售家存3缸豆油而被逮捕,豆油也被没收。

金氏政权退无可退,进无可进。“天安舰事件”更使这一点凸显出来。在另一端,这个事件也逐渐扩大为半岛民主统一的机会。这里面尚需一定的时间,如美国中亚战略的调整,以及中国统治集团进行战术选择与战略权衡,等等。

三、受益者的远期成本

“天安舰事件”的真相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中国宣布了等待的立场。后者,为半岛局势起到了降温作用。应当看到,这个事件绝非简单的冲突,而不管它发生的机制是什么样的。哪怕它是如美国当初支持南方势稳占地理分域,而又不积极推进其民主化那样的战略阴谋。

事件最直接的一个效果是:六方会谈机制已经不可能恢复,而六方会谈中美国不以入侵方式更迭金氏政权的保证也将作废,尽管美国尚未明确表示战争姿态。战争,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强大的军事威慑会带来一些效果——由美军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组成的海军编队开赴黄海对金氏政权示威[注11,并图2],在金氏政权内部引起极度的恐慌,他们不惜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向国民播放“没有任何删节”[注12]的记者招待会全程录像。然而,金氏政权不可能因此而放弃其“人民性的反人性”与“党权与经济特权相结合”的二元合一的统治。

   
图2:乔治•华盛顿号航母是美军在远东的重要战略工具,图片来源本文注9所指文章。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外部安定环境,是中美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美国对中国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有安全贡献的,这一点远超过巨额贸易逆差对中国提供的支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避免了中国周边爆发战争,从而使中国不必担心此类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权衡而言: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于中国,利大于弊。美国的衰落是中国所盼,但是,事实真地发生,中国将会迅速失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而不管采取何种镇制政策。美国一旦在阿富汗撤军,这个效果很快会显示出来,除非中国作好了出兵阿富汗的准备。

布什主义遭到奥巴马的否定,美国的战略调整方向之一是不再负担全球责任。如此,中国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获得的巨额利益,就要向相应地区回馈。在朝鲜问题上的决策,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

结语:精英意见的普遍性

中国继续经援金氏政权不仅与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相违,而且也不符合中国尚对中共抱有希望的知识精英们的愿望。本文所引注4文献,实际上是在暗示中共当局应尽快放弃金氏朝鲜,尽管它未敢涉及民主统一议题。同样,有影响的境外中文媒体也试图以此劝导中共当局。如本文所引注9系列文章里的《编者按》说:“朝鲜极为窘困的社会现状,无疑可以时刻提醒我们,朝鲜的今天曾是中国的昨天!中国全社会尤需牢记,中国今天正步入富足阶层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市场经济不动摇,倒退没有出路。”

在六方会谈机制实行的五年里,中国争得相应的外交荣誉,其附带效应则是朝鲜严控意识形态的做法也暗中为中共当局一部分人所欣赏。这个隐形利益层面的委婉表达也是境外中文媒体传说“胡锦涛学朝鲜”的最主要根据。但是,金氏在中止六方会谈之后所暴露给中国一般知识分子的实情,已经大大地震惊了人心。除了前指为“违法外汇交易”而枪毙妇女的恶劣行径之外,还存在党权与经济特权合成的剥削阶层。作为握有军政大权的朝鲜劳动党的干部,“他们在一切方面享有特权,强烈维护现有经济体制。他们的收入来自外国投资者和国内非法交易”[注13],中国在朝商人观察到个案则有“2008年,一名平壤外国语大学的女生曾戴着价值约10万元人民币的欧米茄手表,并配有手机” [注14]。作为特权阶层的子女,此类“合法富人”的非法财产来历不会受到任何追究。

今天看来,即便“胡锦涛学朝鲜”的消息存在相当大疑问,中国与朝鲜在社会学即社会分层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所以,不管中共当局多么美妙地描绘由党内民主而社会民主的路线图,只要不放弃金氏政权而促进朝鲜半岛民主统一,就说明其对民主是没有诚意的。反过来说,一旦半岛实现民主统一,中国会成为最大的受惠者之一:第一,消除了核技术安全方面威胁;第二,缓和与美国的对抗性关系,共同维护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第三,中日了结自十九世纪海战以来的纠葛,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第四,民主化经验文本增多。

本文还是对中共未来的民主派充满了善意的期待。不过,也没必要完全寄望于斯。因为,即便中国方面阻拦,半岛统一于民主也是今后五到十年必然发生的事情。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构使然。所以说,本文也即本系列的宗旨是为体制外民主力量提供的战略学方面的影子文本。

————————————————————————————————
注释部分:
[1]:参见王仲荤著《隋唐五代史(上册)》P62,所引《隋书•食货志》及《资论通鉴•随大业七年》资料。王著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参见李治亭著《清史(上册)》P279-293,第一编之第七章第4节〈两征李氏朝鲜〉。李著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参见綦彦臣著《宿醉的王朝:1860-1889晚清三十年》P187-198,第九章第2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綦著版本:九州出版社(北京,该社隶属国台办),2008。
[4]:参见(本报评论员)丁力文章“应对朝韩局势,中国需要更好的战略”,载于《经济观察报》2010年5月31日第16版〈社论〉。
[5]:参见约翰•德勒里文章“通往朝鲜之路仍要经由中国”,载于《日本时报在线》(2010年)5月19日。新华社《参考消息》的转载题目未变。德勒里系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心中副主任。
[6]:参见新民网(上海)2010年5月17日消息:“媒体称温家宝拒绝金正日破格援助请求”,网易转载此新闻,但未见新华网、人民网刊出类信消息。
[7]:参见雅斯贝尔斯《原子弹和人类的未来》一书,1957年德文版,1961年英文版,无中译本。具体内容介绍可见葛力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词典》P438同名词条。葛编版本:求实出版社,1990。
[8]:参见俄罗斯《独立报》文章:“朝鲜半岛冲突对美国有利”。新华社《参考消息》在综述包括俄罗斯《独立报》在内的国外媒体文章与消息时,所使用的标题是“朝韩爆发‘热战’可能并非微不足道”。
[9]:参见《凤凰周刊》2010年第15期的“封面故事”系列报道,P31,记者周宇、特约专稿员肖克莱提发自平壤。
[10]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的相关史料:杜鲁门政府决定入侵朝鲜的背景是“苏联抵制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安理会拒绝承认新的中国共产党政府),因而也不能行自己的一票否决权。结果美国的联合国代表赢得了一份安理会决议,号召国际社会援助李承晚政府。”参见邵旭东汉译本,P815。邵译版本:海南出版社 ,2009。
[11]:参见法新社首尔(2010年)6月2日电稿,新华社《参考消息》转介的题目为:“美航母赶赴黄海对朝示威”。
[12]参见新华社《参考消息》驻平壤记者高浩荣的专题报道:“(眉题)举行罕见记者会向国际社会表明立场,(主题)朝鲜指‘天安’号事件‘彻头彻尾捏造’”,此文发于该报6月3日第10版〈新闻纵深〉。
[13]、[14]:同[9]指系列,P34、P3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