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在世界杯之余,人们还有兴趣瞄上一眼的娱乐节目估计就只有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了。据说本届青歌赛本来想取消文化素质考试的环节,但为了和南非世界杯争收视率,又恢复了这个环节并继续请余秋雨来做评委。“余大师”呢,果然也不负央视所望,絮絮叨叨、磨磨唧唧、娘娘嗲嗲,以高人一等的“文化眼力”难倒了大部分选手。但与前几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网友对“余大师”个人秀的质疑多了起来。歌手“唐磊”在博客里贴出一封给“余大师”的公开信,直言不讳地说:“我承认,歌手是需要文化的积累和沉淀的,但是我觉得您的提问有些太专业了。我觉得您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不是对年轻歌手加强文化修养的鼓励,而是一种您作为知识分子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让我觉得很不适。也让这个节目有走偏了的感觉。”“唐磊”这话其实还没有打中靶心———余秋雨真的有文化吗?
“文化”的最早出自《易经》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因此,我们日常生活里,说一个人有“有文化”,往往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他“知识丰富”,二是说他“做人有涵养。”以此标准来丈量下余秋雨的“大师”法袍:在知识层面,面对金文明在《石破惊天逗秋雨》一书中挑出的126处错误,“余大师”作鸵鸟状,叶公好龙,可谓“尴”;面对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灾民,“余大师”作“含泪状”,沐猴而冠,是为“尬”。可如此“尴尬”的“大师”法袍,余秋雨为何还要赶鸭子上架呢?网友“迪迪”洞若观火地写道:“大众的文化知识并非可以通过这么一场比赛进行普及,所谓的余秋雨点评,不过是央视玩的一个噱头,央视需要余秋雨来拯救青歌赛低迷的收视率,而余秋雨半推半就之间,无非也顺应了央视的邀请,为自己博一把名声,互惠互利而已。”说白了吧,余秋雨作品的本质是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其人如果实在要说有什么文化,那就属于鲁迅所说的“帮文化”吧———商的“帮忙”,官的“帮闲”。所以,在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中国的悲剧不在于选手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在于“文化”被“帮忙”、“帮闲”们阉割成了吟风诵月之物,而丧失了匡正世道人心的精神属性。
“文化大师”余秋雨没文化,那谁会有文化呢?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根叔在演讲中的名言是:“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看到了吗?不摆架子,说话真诚,有炙烈的爱,这就是有文化!21日晚,央视《24小时》报道江西抚河汛情,南京名嘴、央视主持人邱启明连线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询问汛情。平其俊却在强调各级领导对防汛工作的重视。面对如此局面,主持人邱启明不得不再次打断他,更直接发问,“平主任,我是非常想了解下游的群众有没有转移?”邱启明的做法在网上引起一片叫好声。可在24日,邱启明却在自己的博客里“担心起平主任”,“担心他的家人所承受的压力,请大家评论时能尽量不再提及他的名字。”对此,网友“尚昱”回帖写道:“您说得对,平主任只是按官场惯例说话而已,只是不幸被曝光在全国人民面前。您完全可以假装义愤作‘怒斥秀’,也许会得到更多喝采,但您没有,反而替这位倒霉的小吏担心,您是有良心的媒体人。‘这是官员应该做的,用不着评功摆好’这是此次采访你说的一句最有价值的话。”看到了吧?公德较真,私德厚道,既不因体制惯性失其声,也不为道德亢奋博其名,这就是有文化!
其他看点还有:“网易体育日评”的博客办得相当精彩:21日晚,朝鲜0比7不敌葡萄牙,小组赛出局。该博客的头条标题是《朝鲜,义和团式失败》;24日晚,意大利2比3不敌斯洛伐克,3轮只得2分惨遭淘汰,该博客的头条标题是《欠了4年的债,意大利一场还》。广州“咆哮哥”的一位同学在博客里为“咆哮哥”辩护:“彭留给我的印象很不错,综合素质挺高,人非常单纯,温文尔雅,聪敏慎密”,有网友在跟帖中调侃说:“狼对同类当然挺温驯的,可一旦狼遇到羊,不就开始咆哮了吗?”第二天,该博主只好悻悻地将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