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转型路径探讨”征文
1.0、灯头的预言
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全民的基本共识。具有神学与玄学双重色彩的“灯头朝下”的预言,或许它本不存在,但是它却表明了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共性心理。
然而,“灯头”(从油灯到电灯)只是一个物质层面的暗示,那么,在精神层面或曰落实到制度设计上,转型究竟有什么样的分层或曰价值分歧呢?
1.1、不同的转型期望值
1.1-1,第一种转型要素
目前来看,依靠国家强大的合法性(但非正当)的暴力维系的政治体系,其转型的期望是建立具有一定民主因素(也许30%是上限)的开明专制体系。
这里面的要素是:一党专制的维续,反腐倡廉的高压,经济增长的强伸。
1.1.-2,第二种转型要素
1840到1860年之间,出现并很快被体用之学排斥的民主政诉求,到上面的力量主导的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西单民主墙”,经过一个多世纪得以复苏。到1989年广场运动之际,诉求达到了顶峰,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里面的要素是:非一党制的预期,普世价值的确立,虚拟抗争的膨胀。
1.1-3,简洁对比
高度简化以上两者,体制内的转型是维续一党专制,体制外的转型是实现多党政治。之于诉求者的心态来说,以上两种期望均是积极的。
1.2、第三种判断
1.2-1,中国竹幕(the bamboo curtain)
在以上两种期望之外,还有一种消极的期望,它基本上是外生型的,即国际社会的一种(非主流)观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变革、开放与排外,混乱地错杂在一起,使中国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或者经历一场大混乱后,中国再一次边缘化于整个世界。
这种说法也许有所夸张,但是,Myster of China,,Chinese box,the bamboo curtain之类的词汇[注1],基本上表达了一种不祥的预判。
1.2-2,我的价值偏好
作为一个“比较专业”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者[注2]和“比较不专业”的战略学者与社会观察家,我的个人价值偏好集中在1.1-2上。
对于此种,其要中的前两个即“非一党制的预期”与“普世价值的确立”可以隐含,而集中分析“虚拟抗争”的存在,特别与之相关的环境。相信,这种分析能够帮助知识分子中关注转型的如我个人价值偏好的一翼建立清晰的战略观念。
1.3、虚拟抗争的现实媒介
1.3-1,虚拟抗争的现实性
虚拟抗争,并不意味着抗争无效。其本基特征是:抗争意见的主体存在于网络世界,广场性效应越来越淡化,体制内的颜色革命之可能强化了非接触性对抗的趋势。当然,越来越多的现实事件(或曰群体事件)以及行为艺术化的表达,仍具有联接现实抗争(广场效应)与虚拟抗争的作用,并且它们不可被负责任的社会观察家所忽略。只不过,本文作为一个分析系统,更注重精英与领袖层面的意义,也即试图从战略学的高度分析问题。
1.3-2,追求可靠的知识资源
虚拟抗争的最主要成果表现在培养不同于旧体制生产的知识方面。
它一是要产生意见领袖并为现实抗争提供领袖资源,如西单民主墙与1989年广场运动的逻辑关系;二是要为新政治模式的出现提供可靠的知识资源,而且这个资源的重要性远在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递之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提供信息传递的海外网站很多[注3],但是,蕴育知识资源的却很少,而到了纸媒(载体方面)则更少[注4]。
1.3-3,缺乏「知识生产-信息共享体系」
我无意贬斥网络政治信息的重要性,而且,我长期为之撰稿的《民主中国》网刊也容纳政治学术文章,同时,我也不认可关于网络阅读影响注意力[注5]与知识生成的观点。我特别希望讲清楚的是:中国社会转型力量的“我们这一翼”十分需要一个完整纸面出版系统。
设想的较为完整的纸面出版系统,其根本作为就是形成单位最小、效能最大的知识生产系统,也即具有信息共享特征的出版系统一方面是收集政治新知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向尽可能宽的社会范围散播新的政治理论,从而实现精英资源普及化为民众意识的一个流程。
总的看来,中国民主转型力量的“我们这一翼”,并不缺乏领袖级人物,真正缺乏的是「知识生产—信息共享体系」。
2.0、匮乏的现状
中立独立作家笔会试图建立上指的那么一个系统,尽管限于其“文人化”表达而未能上升到战略层面。但是,它的文库系统不仅在大陆少为一般知识分所知悉,即便其会员也不太可能全面拥有这个系统的出版物。
2.1、支持性实证分析
2.1-1,泛异议出版物的指数特征
这只是一个小的镜像。之于泛异议系统,出版的随机性非常之大,也即形成共享性信息的可能性非常之小,按着统计学的一般模式,列表分析某些出版物的随机(“非知识性”特征)如下:
著作名称 著者 出版区域及年份 国内阅读指数 著者知名指数 出版地域影响指数 知识价值指数[注6]
夜未央 沈默(张先樑) 美国旧金山,2004 1 2 1 3
讲道理 范海辛 上海(自印),2003 3 1 2 2
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 毛喻原 北京(自印),1999 2 3 4 5
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 何清涟 香港,2004 2 4 3 1
中国的忧思 鲍彤 香港,2000 4 5 3 2
人权与宪政 于浩成 美国华盛顿,2002 1 3 1 1
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注7] 张祖桦 台湾,2000 5 5 4 4
平均 —— —— 2.6 3.3 2.6 2.6
2.1-2,指数之间的基本关系
列表中的著作,完全按随机原则取样,尤其对其著者本身不考虑性别、界别、年代因素。然而,在整个指数体系中,著者的“知名指数”与“国内阅读指数”及“知识价值指数”,存在明显的反向差距。从纯理论的角度看:
(一)“出版地域影响指数”的提升,将更有益于“国内阅读指数”的上升;
(二)“著者知名指数”与“知识价值指数”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但是,“国内阅读指数”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动性参考指标。
2.1-3,自印形式,美国与香港的差异
由于中国大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版自由,因此,许多重大的思想资源必须借助自印本的形式来实现“关系人赠阅”式的传播。此外,香港具有相对于美国的更好的区位优势,但是,它的商业化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销了美国出版的自由度。
整个悖论性状态仍然是:思想资源的整合即知识生产,难以发挥巨大的效力,根本是受制于信息共享体系的缺乏之状。
2.1-4,建设香港基地的必要性
随着香港的民主进程往有益于中国泛民主力量的方向发展,特别是2017年的特首将在泛民主力量内产生的好趋势,关注中国民主转型的力量应当在香港建立出版基地,提供「知识生产—信息共享体系」的雏形。
其经济方面的前提是,将商业性因素压到最低,将公益性提到最高。
(未完待续)
————————————————————————————————
注释部分:
[1]这些词汇(中国之谜、中国盒子、中国竹幕)集中见于肖知兴:“没有增长的故事”一文,载于《经济观察报》2010年6月28日第57版〈商业评论〉。肖知兴是中欧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
[2]在这里,我无意自诩成就。我在国内已经出版过数种经济学和历史书目,比如研究知识分子断代史的《刀与笔》(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以及为普通人群提供经济学分析模式的《真实的交易》(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这里狭义地指政治性网站。
[4]目前,只有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学社的《当代中国研究》季刊一种。
[5]网络阅读对注意力也即对知识价值的生成有负面影响,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性社会话题。就个人经验来讲,尽管我注重纸媒特别是书籍形成的影响,但并不认为网络阅读的社会学负面效应真正存在。国内有参考意义的文献,可见肖峰的文章:“网络时代的注意力问题”,载于《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4期(总第21期)。肖峰是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6]“知识价值指数”,是本文作者的主观评价,相当于个人读后感的计量化。不存在“权威性”,即接受批评性修正。此外,非不得已,我也不使用政治学研究的计量化方法。因为,计量化研究方法在政治学的最临近学科经济学那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起反作用。
[7]张祖桦的该书,据悉有正式印刷本,但我手头上的版本是比之范海辛、毛喻原自印本要差得多的一个打印稿(复印)装订件。当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张著的影响力。此外,感谢王德邦先生向我提供张著文本。王德邦即王治晶,1989年广场抗争运动中来自北师大的学生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