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遵信(1937年9月1日-2007年10月28日)笔名忍言、佚之,著名思想史学者、编辑、作家,1989年春因参与组织知识界支持北京爆发而席卷全国的学生抗议运动,当年6月被作为学运“幕后黑手”以涉嫌“反革命宣传煽动”被捕。
包遵信1937年9月1日出生于安徽和县。1959年,在安徽省芜湖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63年起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1964年9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华书局任编辑,1976年10月调到国家出版局研究室任职。1978年至1987年,兼任《中国哲学》主编,主持出版了第1-14辑。1981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任副研究员。1983年起,与金观涛一起主编《走向未来丛书》,后改任顾问,从1984年到1988年五年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译著和中国学者原著共74部,被公认为当时知识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批启蒙读物。1984年至1986年,兼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的《读书》杂志副主编,而该杂志为中国当时知识文化界最受欢迎的人文刊物。1988年到1989年,兼任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哲学丛书》副主编之一。同时,包遵信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报》、《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物》、《文史哲》以及《中国论坛》、《明报月刊》等报刊上发表中国思想史论文,共约百万字,经精选先后结集出版论文集《跬步集》(1984年)和《批判与启蒙》(1989年)。
1989年1月6日,因三年前 “八六学潮”被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点名开除党籍和撤职的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方励之发表给邓的公开信,建议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周年、“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和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在全国实行大赦特別是释放魏京生等所有政治犯;2月13日和26日,北岛等33位文化界人士和钱临照等42位科教界人士先后发表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人的两封表示响应的公开信,包遵信都参与了联署。4月15日,因“八六学潮”被迫辞职的中共原总书记胡燿邦去世,北京及全国高校学生相继以悼念活动发展成的大规模街头抗议运动;4月18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数千学生到天安门广场献花圈,并公布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请愿书》,提出“公正评价胡耀邦的政绩,肯定民主自由的宽松的政治环境”,“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子女向全国人民公布其财产状况”等七条争自由、反腐败的要求;4月20日晚,包遵信到青年政治学院与青年学者谢选骏、远志明等五人讨论时局发展,讨论起草了《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公开信》,明确表示学生们的“要求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对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凝聚民心,共渡难关,是一些根本性的良策。切实实现上述目标,也是造就长期安定团结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听取学生的愿望和要求,直接与学生们平等对话,吸取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的历史教训……”,领衔签名并与其他人分头征集各界知名知识分子共47人联署于次日公布,成为“学潮”扩大为各界民众运动的标志。此后,包遵信参与了一系列活动并到北京各高校作支持学运的演讲。5月13日,北京约三千名大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开始绝食请愿行动,要求与中共中央领导人对话;次日晚,包遵信和戴晴、于浩成、李洪林、严家其、苏晓康等12位著名学者、作家应中共中央统战部请求,到广场与绝食学生沟通,宣读《我们对今天局势的紧急呼吁》:“为了中国改革的长远利益,为了避免发生亲痛仇快的事情,为了使中苏最高级会晤能够顺利进行,我们恳请同学们发扬这次学潮中最可贵的理性精神,暂时撤离天安门广场。”同时也向当局呼吁:“第一,中央负责人发表公开讲话,肯定这次学潮是爱国的、民主的行动,绝不以任何形式对学生‘秋后算帐’;第二,承认由大多数学生经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的学生组织是合法的;第三,不能以任何藉口、任何名义、任何方法对静坐绝食的学生采取暴力。”但是,他们的呼吁没有得到双方的积极响应。5月15日下午,包遵信和严家其等组织了以“中国知识界”名义声援学生的大游行,他在广场上发表讲话说: “我们的政府到现在还没人出来讲话,这是一个无能的政府……今天首都两百多个单位四万名知识分子参加游行,对你们表示支持,向你们表示敬意…… 我们四万多名知识分子在你们的鼓舞和感召下也站起来了,为了全中国的自由,全中国的民主化,同你们战斗在一起。” 5月16日,巴金、严家其、包遵信等一千多人联署发表《知识分子五一六宣言》,囊括了当时知识界几乎所有领军人物,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知识界规模最大的一次自主批评政府的联合行动;次日,包遵信又率先联署了严家其起草的《五一七宣言》并帮助征集签名发表,该声明首次公开把矛头直接指向邓小平: “清王朝已经死亡七十六年了,但是,中国还有一位没有皇帝头衔的皇帝,一位年迈昏庸的独裁者。” 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于20日上午10时起在首都部分地区实行戒严,包遵信、严家其、苏晓康、王军涛等十人为此发表《我们知识份子的五二零誓言》:“绝不背弃爱国学生的生命和热血所开拓的争取民主的事业,绝不以任何借口为自己的怯懦开拓,绝不再重复以往的屈辱,绝不出卖自己的良知,绝不向专制屈服,绝不向八十年代中国的末代皇帝称臣。” 5月22日创办《新闻快讯》,为当时少有的民间独立刊物之一。5月23日,参与筹建“北京知识界联合会”并被推选为召集人,并作为代表参加创立“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次日下午在“北京知识界联合会”筹备会议上与严家其被推选为总召集人。5月25日,包遵信和严家其联名发表《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解决当前中国的问题——兼告李鹏书》,呼吁“每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每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投下神圣的一票,废除戒严令,罢免李鹏总理职务”。
6月3日夜,北京戒严部队在“有权采取一切手段”的命令下强行进入北京市区,到6月4日凌晨占领天安门广场并进行清场,枪杀数百至数千人,世称“六四屠杀”。6月22日,公安部发出对严家其、包遵信等七名知识分子的通缉令,随后将包遵信逮捕。同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公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及机关纪委日前分别作出决定,开除严家其、包遵信的公职和党籍。1991年1月26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对王丹、刘晓波、包遵信、任畹町等8人宣判,其中称“包遵信罪行严重,有悔改表现,从轻判处有期徒刑5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1992年11月25日,包遵信获假释出狱。出狱后长期遭非法监控,但仍坚持自由写作,继续参与人权活动,1996年在台北出版回忆录《六四的内情——未完成的涅磐》。2004年,包遵信加入独立中文笔会,2005年当选为荣誉理事。
2004年后,包遵信患脑栓塞,手术后一度康复, 2007年10月23日清晨突发大面积脑溢血,10月28日不治而逝,享年70岁。
国际笔会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人权组织和国际性文学组织,致力推进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友谊和理性合作,为言论自由奋斗,代表世界文学的良知。独立中文笔会是国际笔会的145个分会之一,抗议中国当局对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的监禁、骚扰、监控,致力于结束中国对互联网的监控和对自由写作的种种限制。关于笔会致力于保护作家和维护言论自由以及“因作家畅所欲言”活动的更多信息,请参见
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和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