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1958年8月4日—)笔名老威,著名诗人、作家、民间艺人,因同步创作发表针对1989年“六四屠杀”的作品于1990年被捕。
廖亦武1958年8月4日(农历6月19日)出生于四川盐亭。1966年文革,因父母成为专政对象,家破人亡,一度沦为流浪儿。1970年代回到学校读书,1976年高中毕业前夕,因在墙上书写“反动诗歌”而遭全校批判并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同年4月5日因散发传单《请不要相信他们》而被捕。1977年至1980年,四次投考大学均未被录取。1980年底至1982年,在川藏公路当卡车司机。1982年开始发表诗歌,其中《儿子们的年代》、《大盆地》、《人民》等长诗引起轰动,此后几年红极一时,获得20多个官方诗歌奖。1985年至1987年,因创办地下诗刊,而成为公安监控对象。1983年至1989年,创作《死城》、《黄城》、《幻城》、《偶像》、《杂种》、《天问》、《挽歌》、《大循环》等一系列反叛性长诗,引发一波波文学论争,成为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在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和1987年的“反自由化运动”中遭到严厉批判,一度被制止发表任何言论和作品。1986年,曾参加抗议中国作协停办《中国》文学杂志。1988年夏,受作家方方推荐,免试入武汉大学作家班,三个月后被张榜开除。
1994年至1995年,因衣食无着,持箫在成都各酒吧卖艺。1995年至1998年间,开过茶馆,并在杂志和报社打过工。曾参与多项要求人权和民主的签名活动,也曾多次上书当地警察机关,抗议对其生存权的粗暴剥夺,因此被当局多次拘留,数度抄家,文稿流失二百万多字。
1997年和1998年,主编并出版了地下民刊《知识分子》,共两期。1999年,在国内公开出版《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书中描述了北京西单民主墙的历史,多次出现魏京生、徐文立、刘青、刘念春等人的名字,引起广泛震惊。此书在被几十位专家、学者评为当年“十大好书”之一的同时,也被中宣部列为当年“十大禁书”之首,出版该书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被整顿。同年,以笔名“老威”出版《漂泊——边缘人采访录》,三月中再版五次,随后被查禁,书商逃逸,印刷厂被查封。
廖亦武于2000年参与创立独立中文笔会,2003年10月当选为首届理事至2005年10月,2007年获自由写作奖,2009年10月当选为荣誉理事。
2002年6月,廖亦武的三卷全本《中国底层访谈录》在台湾出版,其他著作还有:在美国出版的《证词》(2003)、两卷本《中国冤案录》(2003,2007)、《中国上访村》(2005)、两卷本《最后的地主》(2008),在台湾出版的《地震疯人院》(2009);被翻译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底层访谈录》法文版(2002)、英文版(2008)、日文版(2008)、德文版(2009),诗集《犯人的祖国》法文版(2007),《地震疯人院》法文版(2010)等。
廖亦武长期被中国当局剥夺出境权利,13次被阻出国。2009年受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之家”邀请前往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朗诵会,由于当局阻挠未能成行;2010年3月1日,受邀参加德国“科隆文学节”再度被当局阻止,在世界上引起抗议浪潮。德国笔会及100多名西方作家在柏林文学节联合发起《全球呼吁书》,呼吁6月4日在世界各地为悼念1989年北京“六四”死难者而朗诵廖亦武作品,据统计有30多个西方城市、100多家电台电视台和包括几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内的数万人参与了朗诵活动。
国际笔会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人权组织和国际性文学组织,致力推进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友谊和理性合作,为言论自由奋斗,代表世界文学的良知。独立中文笔会是国际笔会的145个分会之一,抗议中国当局对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的监禁、骚扰、监控,致力于结束中国对互联网的监控和对自由写作的种种限制。关于笔会致力于保护作家和维护言论自由以及“因作家畅所欲言”活动的更多信息,请参见
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和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