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靠在央视“品三国”而红得发紫。但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他也受到学术界和传媒的指责,认为他“评书式”的历史讲座,简直就是“满嘴跑火车”,对此易中天自己却另有解释,在近日作客《杨澜访谈》时,他表示,“我干的活有点像探路的,或者叫扫雷的,而且随时准备牺牲”。
自称“一无所有的匪寇”
学者易中天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上过大学,由于这段与众不同的治学之路,易中天戏称自己是“学术界的土匪,土匪加流寇!匪有山头,寇有山口,我既没有山头也没有山口。”
1965年,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下,18岁的易中天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一呆就是10年。1978年,易中天以同等学力考上武汉大学读研究生。“那个时候的文风还是‘文革’文风,实在没有任何阅读的快感,后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出来了,让人耳目一新。之后,我又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两本书后来成为易中天另类讲座的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