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那个时代的伟大先行者

    知道张之洞是在书里,感受张之洞是在武汉。

    张之洞,因为清末站在农民起义的对立面,我们读到的正史中,对他的评价是有保留的。不过当代的许多研究已经渐次有一种更开放的立场,对他在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给予了更积极的评价。按照正宗的历史观,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应该看他在历史上做起到的作用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站在所谓“执政党”的立场上,对于近代史上的一些人物,我们的视角本该更开放、更客观些!
 
          中国工业化的伟大先行者
 
    汉阳,龙灯堤特1号,“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6月22日,在这家博物馆,使我震撼的首先是迎面墙上一幅从未见过的巨大照片:100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正在视察他亲手建立的汉阳铁厂。在他面前,厂房鳞次栉比,高楼和烟囱耸立。1890年由他始建的汉阳炼铁厂是当时亚洲第一家集开矿、采煤、炼铁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图1:1894年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光绪十七年(1891 年)元月,汉阳炼铁厂正式破土动工。两年以后,所属炼生铁厂、炼贝色麻钢厂、炼熟铁厂、炼西门士钢厂、造铁货厂、造钢轨厂、鱼片钩钉厂陆续告竣。光绪二十年(1894 年)六月,高炉开炼,张之洞亲临铁厂视察一周。汉阳炼铁厂的建成投产,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制铁所早七年。它的规模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当时日本人称其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美国驻汉口领事则赞其是“迄今日为止,中国人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汉阳炼铁厂的建成和投产,不仅使武汉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而且直接刺激、催生了一批近代企业的萌芽和发展,包括近代采矿业、交通运输业、机器制砖业、水泥业等行业。湖北枪炮厂共建成大小各分厂15个,“厂内分厂林立,厂各有名”。
图2,博物馆里汉阳铁厂布局沙盘)
 
 
    汉阳铁厂最初是由于卢(沟桥)汉(口)铁路的兴建而创办的。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兼任卢汉铁路总督办。他指出:“若中国能制钢轨,彼未必舍近图远。是此后钢铁炼成,不患行销不旺。不特此也,各省制造军械轮船等局,所需机器及铁钢各料,历年皆系购之外洋。上海虽亦设炼钢小炉,仍是买外洋生铁以炼精钢,并非华产。若再不自炼内地钢铁,此等关系海防边防之利器,事事仰给于人,远虑深思,尤为非计。”(《豫筹铁厂成本折》《张文襄公全集》卷33)张之洞从国际国内的市场需要和加强国防的角度阐明,钢铁工业是武备的基础,也是民用交通、工商设备之本,是国家之要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3:张之洞出席卢汉铁路通车典礼)
 
 
    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张之洞到达武昌开始总督湖广,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晋京入参军机,除光绪二十年(1894)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度暂署两江驻节江宁外,前后督鄂近二十年。此一阶段,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进一步成熟。
    1898年3月,张与盛宣怀合奏在萍乡安源采煤炼焦,并禁止另设公司,萍乡煤矿并吞购买小井265口,使安源周围数十里内的煤井都为萍乡煤矿所有,并设有机焦炉、土焦炉以及辅助设备等厂。 1907年,萍乡煤矿基建工程完成,昼夜可出煤1300吨,出焦780吨。 1908年,盛宣怀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汉冶萍公司成立后,招募了一批商股,拟招新股1500万,连老股共2000万元,到1911年实收股份1300多万元。解决了部分资金短缺问题,厂矿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湖北炮枪厂于光绪十八年(1892 年)动工,两年后落成。张之洞建湖北枪炮厂,“器必求精求新“,他通过驻德公使许景澄订购当时最先进的小口径枪、新式快炮及炮架、炮弹、枪弹等成套设备。该厂所能生产的口径六至十二厘米的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属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其生产的79步枪即俗称的“汉阳造”,直至抗战,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
(图4:今日重建的”汉阳兵工厂”大门)
 
 
    在督鄂期间,张之洞大力倡办实业,使武汉的近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先后创办汉阳铁厂(1890年)、湖北枪炮厂(1890年)、大冶铁矿(1890年)、湖北织布局(1890年)、汉阳铁厂机器厂(1892年)、汉阳铁厂钢轨厂(1893年)、湖北缫丝局(1894年)、湖北纺纱局(1894年)、湖北制麻局(1898年)等近代企业,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发展速度为全国之冠。同时,张之洞倡办实业,促进了民办企业的发展。如1897年民族资本家宋炜臣兴办的汉口燮昌火柴厂,年产火柴1亿盒,是全国最大的火柴厂。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较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位,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工业城市。
 
          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思想家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当政者深感积贫积弱的国家面貌必须改变。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廷中的洋务派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高畅“自强”和“求富”,学习、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史称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有: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军备和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等。但是,正如梁启超所言:曾、左、李的洋务活动“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舰、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其间有兴学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率皆为兵起见”(《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他们对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入的认识,还处在由传统的“农本思想”向近代“重商思想”的转变之中。
    光绪十一年(1885),张之洞在《筹议海防要策折》中向朝廷陈述自己的洋务规划时就提出,要把“储人材”、“制器械”、“开地利”“三者相济为用”,强调“有人材而后器械精,有煤铁而后器械足,有煤铁、器械而后人材得以尽其用”。
(图5:博物馆内的张之洞塑像)
 
     张之洞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深受重商主义思想影响,特别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对于富民强国的重要意义。他说:“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筹设炼铁厂折》,《张文襄公全集》卷27。)张之洞亲眼目睹洋货大量输入对国计民生的严重影响,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危害性,提出了“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的主张:“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纱,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置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拟设织布局折》,《张文襄公全集》卷26。)针对各省洋务企业“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的情况,张之洞主张:“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其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筹设炼铁厂折》,《张文襄公全集》卷27。)其次,张之洞特别强调创办钢铁工业对于发展近代工业和强国富民的重要意义。他说:“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筹设炼铁厂折》,《张文襄公全集》卷27。)外洋输入中国的商品,“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因此,张之洞极力主张:“必须自行设厂,购置机器,用洋法精炼,始足以杜外铁之来。”(《筹设炼铁厂折》,《张文襄公全集》卷27。)
    通过在广东任两广总督的五年洋务实践,张之洞的眼界大为开阔,对西方工业社会的本质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光绪十五年(1889)九月,即张之洞离粤前夕,他明确指出:“就外洋富强之术统言之,则百工之化学、机器、开采、制造为本,商贾行销为末。”(《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张文襄公全集》卷27。)将近代机器工业置于发展国民经济头等重要的地位。“以工为本”、“工本商末”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张之洞工业化思想已系统形成,这也是他在督鄂期间大办工业的理论基础。
(图6:博物馆内展示的当时汉阳铁厂位置图)
 
 
          湖北重工业发展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由张之洞所创建的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深刻的。
    在这家博物馆里,我们到处可以见到当年汉阳铁厂的徽记,这个由榔头和钳子组成的明显带有工业文明色彩的LOGO,或许可以使我们联想起由布尔什维克推向全球的那个著名标志。不知这个LOGO是否中国工业标志设计的滥觞?这是玩笑也不是玩笑。
(图7:“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大门一瞥)
 
 
    重要的是在“武器的批判”意义上,汉阳兵工厂所制造的武器武装了辛亥革命的起义者,根据当年在新军第八镇21标一个士兵的回忆,当年第八镇的步枪全部是汉阳兵工厂出产。因此, 1911年10月10日晚上,程定国所开的第一枪,用的应该是汉阳造,由此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
    在“批判的武器”意义上,由卢汉铁路的建造,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群体,1927年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就是由这一群体为主进行的。在汉冶萍矿务局所属的学校里,董必武、施洋等先后在这里就学。而中共最早的工会组织—–汉冶萍矿务局工会,是由刘少奇任委员长,向忠发任副委员长的。由刘少奇、李立三领导发动的江西萍乡煤矿工人罢工,并进而成立的安源煤矿工人武装组织,成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三支主要力量(另两支为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部队)之一。上世纪30年代,中共的5大以及”八.七会议”均在武汉召开,中共“长江局”主要依托武汉纱厂、钢厂、铁路局内的组织开展工作。“宁汉对立”之时,武汉是中共集中的主要地区;而“宁汉合流”之后,对中共党员的屠杀又是以武汉为烈。
    至于100年前汉阳铁工厂所实施的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国外人才、股份制、官督商办、促进民办企业发展等等政策,在100年后的今天看来,更是让人感慨良多!
    还有关于设备引进的一笔是必须要提到的:百年前由张之洞引进的一台800毫米轧钢机,今天仍在重庆钢铁厂被使用着!作为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一个实物标本,这实在已经是个传奇了。
    1937年,为抗战形式需要,武汉工业设施迁移至四川重庆,奠定了内地的纺织、钢铁、军工工业基础。汉阳铁厂就此湮没。
 
    武汉,“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一个2002年刚成立的博物馆,一个由“武钢集团汉阳钢厂工业旅游公司”负责管理的只收5元门票的博物馆,就这样默默地立在武汉街头,在那个炎热的上午,只有我们这几个参观者。。。。
    有一瞬间我忽发奇想地想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我不知道,那最后一句里,张之洞,算吗?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地点:汉阳,龙灯堤特1号。电话84592273。
 
(除图3外,图片均为在博物馆摄.本文部分引言参考了黄长义先生文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