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半个世纪以前,即1956年6月,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美国纽约合作完成了一篇物理学论文:《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这篇论文首次明确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实际上并不存在宇称守恒即左右对称的实验证据。论文还给出了如何对宇称守恒进行实验检验的基本思路。也正是在1956年的6月,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作出决定,她要做 核的 衰变实验,以检验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即左右是否对称。
1957年1月15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破天荒地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吴健雄小组的实验结果,并宣布宇称守恒这个物理学基本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被推翻了。换句话说,实验证明:左右对称原理在弱相互作用中被推翻了。9个月之后,即1957年10月,一向沉稳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向全世界公告: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李政道、杨振宁共同获得。1957年12月11日,两名手持中华民国护照的炎黄子孙登上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领奖台。
50年之后的今天,关于“宇称”、“宇称守恒”和“左右对称”,我得到了一些什么研究成果呢?我的成果是:
1. 现有的左右变换不仅不是真正的左右变换,而且是内在矛盾、不能成立的变换。
2. 量子领域中的宇称变换并不是左右变换,它只是波函数奇偶性的检测变换;宇称守恒仅指波函数的奇偶性守恒,与左右对称毫无关系;宇称守恒定律如果存在,也不是什么物理学的基本定律,而只是一条波函数的奇偶守恒定律。
3. 宇称守恒定律不是所谓“在弱相互作用中不能成立”,而是压根儿并不存在。
4. 与传统的认知正好相反,吴健雄小组的实验结果恰恰毫不含糊地支持下述论断:左右对称原理在弱相互作用中依然成立。这里,没宇称和宇称守恒什么事,而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将不得不被无情地否定。
我会较快地以可行和可加信赖的方式将自己的发现公示天下。
2006.6.15于
北京家中
附:
中国有人公开挑战杨振宁诺奖成果
巴西侨网2006年6月24日讯 近日北京物理学者江棋生在海内外媒体发表文章,公开挑战所谓“宇称不守恒”,这是对 荣获诺贝尔奖的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学术成果的大胆否定,预计将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江棋生先生是一位中国大陆的物理学工作者,曾经师从中科院院士庄逢甘先生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 。14年前,即1992年,他开始接触物理学中的分立对称性问题,即C、P、T对称性问题,最后在“ 国际物理年”即2005年中,一口气写出了14篇论文的初稿,并于2006年3月底以前全部定稿。
江棋生先生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提出了和物理学界原有定论大为不同的全新见解。除了已经披露 的他将公开挑战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诺奖成果、指出弱相互作用中左右依然对称外,他还对“时间反 演”作出了透视性研究,指出时间坐标的反射变换与倒放影片操作毫无瓜葛,不过是一个变顺计时 为倒计时的计时变换而已。同时,他对C变换即粒子—反粒子变换也给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并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一个结论:量子场论中的所谓CPT定理是虚妄的。
众所周知,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对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提出了质疑。1957年,他们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2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合作破裂而正式分手。20年后的1982年,杨振宁在《杨振宁1948—1980论文选及注释》这本英文文集中首先发难,宣称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他一个人作出的,并说李政道当时还持反对态度。
1986年,李政道用英文写了《破缺的宇称》一 文,说明是他而不是杨首先独立地做出了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之后才有他与杨振宁的合作,并发表了《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这一论文。2002年,在杨振宁的直接推动下,台湾出版了江才健写的《杨振宁传》。书中用大量篇幅叙述了杨和李合作和分裂的事情,继续宣称获奖论文是源自杨的构想。
2003年4月3日,李政道接受《科学时报》杨虚杰女士的采访,指出:在《杨振宁 传》一书中,“关于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之叙述,更是采取了歪曲事实、制造谎言的手法来抬高 杨振宁,贬低我本人。这样的行为在世界科学史上很可能是空前的;这样的传记写作手法在历史上 也是极为罕见的。”
据江棋生先生说,根据他对争论双方材料的判读和对李、杨人品的了解,他倾向于李政道的说法是 真的。不过,如果江棋生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对的,则由杨振宁挑起的这场杨李纷争将不仅显得毫无 I??o?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