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编辑和几本冷书

《法兰西组曲》,(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
袁筱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29.00元。

  涂志刚(编辑)
  
  几个月之前,朋友向我推荐《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时候,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他给我看编辑自己为这本书建立的博客,清丽的文字和可爱的插图一下子吸引了我,而更令我吃惊的,是编辑从陆谷孙、毛尖、沈胜衣、肖毛等人处张罗来一大堆评论并贴在网上诸多的读书论坛上——在出版业这么不景气的年头,碰上一个如此努力的编辑实在是不容易。后来我逢人就推荐这个博客、这位编辑,以为是当代编辑的楷模,同时也一直盼着这本书早点问世。终于,在6月,我看到了这本小书,同时也认识了这本书的编辑周丽华。

  《芒果街上的小屋》实在是一本小书,据说原版只有薄薄40页,不能再小了,可是周丽华却把它做成了一本有分量的小书——这本书从里到外都透着精致,还特意配了个更小的记事本,让人舍不得翻开。这样一个漂亮的小东西,捧在手里就让人欢喜不已,惟一的遗憾是这书实在太小了,投进茫茫书海,居然没有激起一点点浪花。看到编辑如此费心的好书被人漠视,我真替周丽华着急。

  这个月我认识的第二个编辑是杜丽,她编的书是《船讯》,来自安妮·普洛,《断背山》的作者。《断背山》啊,照道理说,这本书该很红了吧。可是不,除了报纸上几条例行公事般的新闻之外,照样没有什么人说起这本书。而且似乎由于里面没有收《断背山》,读者似乎也不是很买账。杜丽着急呀,她说别的书也就罢了,可是这样一本好书要是做坏了,她会觉得对不起这书的,况且,这部长篇小说明明写得比《断背山》更好嘛。于是她给《船讯》写了一篇漂亮的书评,还打造了一个“失败中年男”的概念,然后没事就上网搜索,看看这个概念是不是普及了。可惜到目前为止,杜丽打造的概念似乎还没有引起太多反响,《船讯》也依然是一本冷书——在一个娱乐化的时代,一位再好的编辑也很难为自己的书做什么。于是做书的规则慢慢改变了,好的编辑也就越来越少了。

  发出这点感慨的是我这个月认识的另一位编辑,韩敬群先生。这是一位老编辑了,编过很多好书。前几天今年普利策小说奖得主布鲁克斯来北京,主办方组织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韩先生在会上讲了很多。他最感慨的是在国外,出版界依然重视诸如作者的培养这些最基础的事业,而国内的出版业似乎被市场冲昏了头脑,只知道做短线产品,所以他现在越来越没有心气去好好做一本书了。韩先生今年做的一本书是艾尔曼的《乔伊斯传》,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传记之一,可是这本书到了媒体手里,便成了“乔伊斯传记的又一个版本”。韩先生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有点耿耿于怀,可是面对媒体和市场的短视,他又能怎么样?做书和卖书的环境与规则早已不复当年,好书变成了冷书,编辑们除了习惯,剩下的也就是心灰意冷了。

  从初出茅庐的周丽华到身经百战的韩敬群,这个月我遇到的几位编辑都当得起优秀二字,他们做出来的也无一例外都是好书,同样,也无一例外都是冷书。看到韩先生有些寂寞的眼神,我不知道周丽华他们这一代好编辑还能坚持多久。还是在布鲁克斯的座谈会上,澳大利亚女作家谈起国外的图书市场:“人们到书店去,翻开一本书,喜欢,就买下了,并且推荐给自己的朋友。他们享受的是阅读的愉悦。”而在中国呢,我们的一位编辑苦哈哈地说:“我们选择一本书,首先考虑是不是畅销,然后是作者是不是有名,再然后是……”对,我们考虑所有的状况,但是不考虑书本身。

  最后,作为一篇书情,我该谈谈本月最重要的出版事件——全国书市。这个月,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去了新疆,名义上,他们是去参加全国书市的,不过他们回来的时候,兴致勃勃谈起的,是新疆的烤串、小市场、喀什的景色,还有新疆姑娘的风情——就是不谈书。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大家才慢慢回忆起,“《王小波全集》似乎不错”、“《法兰西组曲》挺好的”,天哪,都是旧书!难怪报纸上写起书市的时候都说“旧书当道”了……至于我在北京的书店看到的那么多有意思的书,比如讲墨西哥那个当代格瓦拉的《蒙面骑士》,比如孟加拉那个改变世界穷人命运的《农民的银行家》,比如《船讯》,比如《芒果街上的小屋》……这么多可爱的书,没有人提起,没有人看到。
  

《船讯》,(美)安妮·普鲁著,马爱农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23.00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