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公路上的壮丽史诗

《滇缅公路》,(美)多诺万·韦伯斯特著,
朱靖江译,作家出版社2006年5月版,29.00元。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站出来强烈抗议的,往往只是中国和韩国,让不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会误以为,亚洲地区只有这两个国家是日本二战的受害者。历史总是这么容易地被人忘记,即使再深的伤痛,在时光柔情似水的安抚之中都会被遗忘,一如那条曾经荒芜多年的滇缅公路,任由荒草疯长。这些年陆续有学者重提旧事,努力还原历史,让世人重新认识那一个曾经弥漫着死亡与悲情气息的战场。

  由美国人多诺万·韦伯斯特推出的这一本《滇缅公路》,被认为是真正全面而完整地再现了一段关于滇缅公路、关于盟军在中缅印战场艰苦卓绝战斗的历史,此书的副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缅甸-印度战场”的壮丽史诗。

  2002年11月,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之托,多诺万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穿越热带丛林,再度踏上利多公路——滇缅公路,然而,他为读者最终奉献出的并非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旅游行记。我们可能由此而重新认识一段之前所知寥寥的历史,更可能会对他所呈现出来的这一幕幕历史场景惊讶得目瞪口呆。

  滇缅公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不妨先说一下这条在二战期间对中国以及盟军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公路。当日本帝国的军队侵略中国东部和东南亚各国之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通道几乎全部控制在日军手中,于是,国民政府不得不在西南方寻求一条支持抗战的生命线,两年之内,超过二十万名中国劳工在昆明与缅甸的铁路枢纽腊戍之间修筑了一条七百英里长的陆路交通线,后来被称作“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的物资进出口的惟一通道。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美国将军约瑟夫·史迪威受命重新打通这条公路,与此同时,通过空运从印度向中国输送物资,并且将日军驱逐出缅甸,以此作为盟军进攻日本的第一个战略步骤。

  与以往国内有关滇缅公路的著作有所不同,作为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滇缅公路》全书以不肯循规蹈矩的“醋乔”史迪威将军为主线,以人物穿行于历史事件当中,历史画面反倒有如电影镜头般清晰,而随着滇缅公路一路延伸,读者从各种细节中得以更清晰地认知到整个中缅印战场纷繁复杂的战事进程:缅甸克钦人在密林里用袢击与日军的周旋;日军用俘虏、大象、绳索修筑的用来连接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米轨”;“驼峰航线”上每一次充满死亡威胁的飞行;史迪威与蒋介石围绕着“飞虎队”以及中国战区指挥权之间的斗争……

  “没有一个好莱坞制片人敢于拍摄一部电影来展现中缅印战场疯狂、苦闷、光怪陆离的图景,它无奇不有——土邦王公、舞女、军阀、猎头野人、丛林、诈骗犯、秘密警察……”1944年,美国《时代》杂志驻华记者西奥多·怀特在他关于缅甸战局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的确,在这一场发生在连绵高山、热带雨林里的战争,酷热与潮湿、疯狂与绝望、死亡与疾病、喜悦与悲痛如影随形。无论是中国人、缅甸人还是美国人、英国人,国别与身份已不重要,作为身处战争泥淖里的族群,他们的脉搏跳动在战争中的紊乱清晰可闻,浸染了他们的鲜血与泪水的故事至今读来仍令人心碎。即使与盟军对抗的日军,作者也未简单地给予极端的仇恨或歪曲,而是极力客观地还原为参战的一方,与盟军一样面对着的是密布凶险的环境,以及时刻都可能来临的死亡威胁。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如此千头万绪的战争,多诺万的《滇缅公路》始终能让读者感觉到他的言说主线,正如《柯克斯评论》所言:“他以一种清晰流畅的讲述方式,将一系列传奇故事交融在一起”。

  如果苛求的话,多诺万的《滇缅公路》更侧重于描写盟军在印度-缅甸一方的作战,对以中国军队为主力的抗战却并未给予足够的叙述,尽管他努力呈现真实历史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抗战保持了足够的敬意。然而,在这段充满令人跌宕起伏的壮丽史诗之中,又如何可以淡忘中国军人们留下的浓墨重彩的这一笔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