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听说一本失传已久的书终于重印,我到处寻找,可是在常去的几家书店都没有见到。按说那么重要的书,书店不至漏过,我揣测是众人蜂拥而上导致脱销,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待加印。秋天去青岛,因为寻找康有为故居迷失在道路和道路之间,发现路边有一家“十元一斤”的书店。我见了书店总是寸步难行,进去就发现了那本书,大喜过望,但也疑虑重重,为何它会出现在一家品貌不甚端庄的书店?不过当时携带着一本与康有为有关的书,寻访康有为故居,只顾构思如何写“文化苦旅”,没有来得及多想。
回来后在网上看到消息,那本所谓的重印书其实是一本盗版书。再仔细端详,才发现油墨深浅、纸张厚薄、行距大小均有问题,虽然当时感觉照片有些模糊,但以为是底板年久失修,未加细究。最具迷惑性的还是版权页,一般的盗版书最容易在这个地方露出破绽,要么丢三拉四,要么原样照抄,正版是“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可这个盗版不仅注明这点还补充上“2005年7月第2次印刷”的字样,并把印数调整为“5,000-1,000”的标准格式,堪称专业水准。不过,读者上当主要还是因为求书心切,两本书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正版627页、盗版只有531页。
对出版社来说,盗版肯定不是好事,但作者的态度没有这么绝对。除了那些印量惊人的超人气偶像,一般作者听说自己的书被盗版,恐怕会有一丝得意。在今天,衡量一个作者是否有影响力,不用看他是否在商务印书馆出过书;衡量一本书是否畅销,也不用看排行榜:直接看盗版书摊上有没有即可。被盗版的作者损失的是版税,收获的是读者。不过,盗版书也在向商务印书馆之类的名社看齐,这两年书摊上就不乏那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诸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类,不过熟悉正版装帧的读者,只要不是色盲就可以发现书脊的颜色差别。
最近冒出一批白皮书,摹仿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那套书的包装,将近年来的一些上座图书重新印刷成一套新的丛书,粗糙至极。与前面提及的“有品位的盗版”相比,这种简直就是“没有节操的盗版”。
抛开知识产权的因素,仅从研究的角度来说,盗版书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却又一直被忽视的领域,它关系到基层民众的知识构成、信息的传播渠道等等。可惜盗版书几乎没有集中、系统的保存,它的印数、印刷地、印刷者、发行渠道之类的信息,也很难得到。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建立一个盗版书图书馆,当然这绝不等于鼓励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