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文学"遭质疑 两地作家针锋相对

据新浪读书报道: 7月20日,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第二届笔会“海外作家与成都作家座谈会”举行。国际新移民作家少君、张翎、陈瑞琳等与成都本土作家洁尘(blog)、柏桦、冉云飞、卢泽民等就“新移民文学”的界定以及它的艺术特色,跨文化汉语写作的感受等进行了交流。

  两地作家定义 “新移民文学”

  成都作家卢泽民提出,准确界定“新移民文学”的概念是谈论华语文学建设的前提。对此世界华文文学会副会长陈公重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新移民文学”指的是70、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移居海外的作家用华文创作的作品。他特别指出,在这批作家之前的海外华文写作,主要是指以白先勇等为代表的港台作家群。

  美国华人评论家陈瑞琳回顾了移民文学发展的历史,提出了移民经历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她认为“中国人需要流浪”,“五四”作家如果没有留学经历,中国现代文学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她说:“中西文化的碰撞让我们获得了新的视角和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母文化。”她提出,在创作上本土作家与海外作家各有所长,海外作家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本土作家对中国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但也都各有局限性。她说:“我们回来就是为了寻找母文化的根。”

  陈瑞琳还特别强调,目前的“新移民文学”在艺术技巧方面尚显不成熟,但它给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她说:“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也曾迷失过,但很多作家做出了不起的努力——大家在努力写出我们自己的故事。”

  针锋相对论“新移民文学”特征

  成都评论家蒋蓝在会上关于“新移民文学”的特征提出了疑问,他说:“新移民作家在《青年作家》上发表的一组文章大部分是散文,作为“新移民散文”从文体、体裁上不知道表现了哪些美学特征?”他还特别指出,国内新散文已经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美学气质和美学特征。

对此,陈瑞林表示,散文是非常个人化的创作,每个作家关注点不同,很难找出共同的特征。旅美女作家施雨则反问“不在海外高尔泰能写出《寻找家园》吗?”她表示,很多作家出国以后的作品呈现出了更深刻更淡定的思考。她举例说,严歌苓出国之后的作品更多的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对人性的挖掘更深刻。

  “新移民”身份是“金缕玉衣”

  旅加女作家张翎在会上坦言,海外和国内作家彼此了解不够,大家更需要的不是争论,而是交流和沟通。张翎称,人到了海外像是一棵大树连根拔起植入另外一块新的土地,会产生很多激烈的反应,理性的观察和成熟思考还需要时间,所以,新移民写作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她表示,“新移民作家”这种身份让她“又爱又恨”,这个概念可以作为一个标签让他们被共同关注和研究,但也限制了对作家个体的认识。她将这个身份比喻为“金缕玉衣”,她说:“严歌苓等人的创作与这个身份并没有多少关系,我们要挣脱这件‘金缕玉衣’创作必须更成熟。”

  作家洁尘对张翎的观点表示了认同,她认为作家都是以个人身份写作的,标签对一个作家来说一点不重要,海外作家与国内作家一样面临着个人身份的认定,甚至包括与母文化关系的认定。她认为,疏离感和漂泊感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海外作家更容易抵达这种感受,“怎样用有高度文学品质的表达抵达这种感受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她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