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晨报刊登的《“亿元女生”何来亿元》一文,对“亿元女生”郭妮的真相质疑引起了社会反响。在对其真相进行的进一步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一个事实:郭妮背后其实拥有一个写作团队,其已经出版的作品,基本依赖于团队写作完成,而郭妮本人仅仅只是这个写作团队的“形象代言人”而已。文学什么时候已演变成了作坊式操作?这种近似于流水线上的图书操作方式,是否预示着图书出版的新模式?对许多把郭妮视为偶像的“粉丝”们,是否意味着一种欺骗?记者昨日采访了部分业界人士,听听他们的看法。
郭妮中选的幕后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图书圈来说,作坊式创作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例如“雪米莉”的作坊式言情小说创作,“全庸”的流水线式武打小说创作就是先例———雪米莉、全庸都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文学创作工坊的名字。而“亿元女生”郭妮的包装出炉,也不是原创,而是源于一场抄袭。
约一两年前,湖南某公司曾试图创建一个品牌团队,取名“小妮子”。主写人是几位年轻的美女作家,其中就有郭妮,但据说当时她只是一名助手。“小妮子”这一团队,先后出版了《恶魔之吻》(1-3)、《龙日一,你死定了》(1-2)等6本图书,这些书以高额赠品的新颖促销方式入市,掀起了一股“小妮子狂潮”。
这一狂潮自然惹人艳羡。因为名字中有一个妮字,长得也不错的郭妮,随即被幸运地相中,策划人路金波要把她包装成一个一年能卖出500万册图书的“亿元女生”。而采用的方法,也完全承袭了之前“小妮子”品牌的操作模式,招募一个写作团队。当然这个团队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小妮子”的规模。据悉,这一因“亿万女生”而起的挖角事件,差点引起双方的一场官司。
葛红兵(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宽容对待但并不看好
大家有个误区,认为小说应该是由个人来创作的。但现今小说创作更加趋同于电视、电影的创作,也更加趋向类型化创作。这样的创作方式本身无可厚非,能否保证创作的质量才是关键。对于郭妮现象,我持宽容的态度,但并不看好。
现今已经不可能出现诸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这样的作家了。小说集体创作也许是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标志。但这是两种不同的创作,不会造成冲突。
至于小说作坊式创作究竟是文学创作的进步还是沦落?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用道德范畴来评价,包括有人提到的对读者的欺骗。我的观点是,郭妮现象,即使她只是一个代言人、一个标签,只要读者乐意接受,她的书能够畅销,那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如果郭妮的小说只是以提供消遣休闲的轻阅读方式为目的的话,那不应该去指责她。
王立(城市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这种组合最容易被拆解
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姿态来看待这个现象。关键还是要靠作品本身说话。读者是看作品的。象海岩这样的畅销书作家,不是也有传闻说,背后有一个工作室吗?这个操作模式,其实不涉及道德层面,它不关乎道德,也没有对错。只要读者认这个品牌,就可以了。读者是有鉴别能力的。
金丽红(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批量生产会带来问题
这样的操作方式主要看郭妮的“粉丝”如何来认定。如果他们认定郭妮应该是一个人,那就会有受骗的感觉。出版社最好还是透明一些。
我觉得这种出版模式永远不会作为主流,它只是出版的一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纯粹追求速度和产量,使得图书出版变成一个批量生长的过程,会带来质量问题。所以,这种模式,真的不好推测其生命力有多久。
郭妮:请给我一点时间证明一切
为了查清郭妮背后的写作团,记者上周和郭妮本人取得了联系,并就一些敏感问题做了一次电话采访。
记者:你的策划人路金波曾说过,你背后有一个助手团,你的作品是他们代笔的吗?对于500万册的目标,你认为依靠个人的力量能完成吗?你是否只是一个大家传说的形象大使?
郭妮:我不是形象大使,也不是花瓶。写作是神圣的事情,我都是自己创作的,我创作时很封闭,每天写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从去年4月开始,的确有几个助理把我的一些东西给读者看,然后拿到反馈意见,但是创作和修改都是我自己来的,没有人代笔。书的包装设计等等都是靠公司的运作,我想这个是你说的团队的帮助吧。
记者:你的书在半年内发行了205万册,这样的发行量很容易让人怀疑,能否透露真正的发行量?
郭妮:我只是一个想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的女生,我只想好好的写作,把自己的故事告诉给大家,发行量代表大家对我的肯定,真正的是多少我不清楚。
记者:有人说,在你已经出版书中,有很多故事与日韩作品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算抄袭还是借鉴?
郭妮:文学是神圣的,我的作品都是自己创作出来的,当然现在亚洲文化和学生的压力和境遇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说会有相同处,但是其实看过我作品的人知道,这样的相同处并不多。我的作品都是自己创作出的。
记者:按照205万册的销量,你现在身价至少有500多万了,你有没有拿到这笔钱?
郭妮:啊?有这么一笔钱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只是专心于写作,不过问别的事情,或许路金波老师比较清楚吧,这个应该是他管理的。包括税金,公司也应该会帮我交掉吧。我真的没有想到我有那么多钱,如果我有的话我一定会把其中的一部分捐给慈善事业。
记者采访临近结束时,电话里突然传来了郭妮哭泣的声音。她声音哽咽地说:“我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小姑娘,过去和将来都会一样,是个很简单的女生,希望媒体能给我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看了你们的报道后,我其实心理是有压力的,真的希望媒体朋友能够给我点时间,我会用自己的努力去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