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报告》指网络写作离文学越来越远

由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主编的《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初,“韩白之争”引人关注。双方均以新浪博客为平台,相互论战“80后”现象。白烨认为“80后”只是“票友”写作;韩寒(点击进入韩寒博客)则毫不客气回击道“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一时间网络上风起云涌,硝烟弥漫。虽然这场网络口水战以白烨关闭新浪博客为结尾,但很难说谁是胜利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6年6月中下旬,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一篇《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

代》的博客又引发网络玄幻小说作家和爱好者一片口诛笔伐,事件最终结果难以预料,但想来一场新的口水大战不可避免。

  接踵而来的学院派与民间派之争,以传统写作方式为平台的老学者、老作家和以网络为平台的“80后”一代、网络作家之争,不应该仅仅为好事者提供凑热闹的机会,也不应该仅仅为媒体提供无休止炒作的卖点。相反,这种争论乃至相互攻击应该让爱好写作和文学的人冷静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恰好,《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于今年5月出版。如果按照《文情报告》梳理的脉路,人们或许可以预测并且解释上述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

  《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的主编者正是“韩白之争”的主角之一白烨先生。他的思路不失传统,但亦不迂腐。抛开争论本身,也抛开争论主角和他们的簇拥者本身,《文情报告》的观点严守中立,值得采纳。

  目前,文化、文学现行体制二元并立——体制内的管理以计划为主,体制外的操作以市场方式为主;文化、文学生产机制多元共存——共有的、集体的和个体的,既有各自的方式和各自的渠道,又在某些环节上相互借力,协同运作。体制的二元化和生产的多元化导致文学从业者、文学生产者趋向民间化、市场化、商业化。这与以前以意识形态为主、专业作家为主体、文学期刊为主导的总体格局显然不同——文学理念逐渐取代意识形态、民间作家和网络作家大量涌现、网络创作数量急剧上升。可以说,传统文学领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这种结构性变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传统写作和网络写作、传统作家和 “80后”和网络作家的分离。一方面,各级作家协会和有分量的出版社及其主办的文学期刊仍牢牢联系着一大批造诣高、影响大的专业作家,集聚着最为重要的创作力量。同时,由于作协和大出版社办刊出书专业化强,运作程序相对完善,使其在书刊的出版环节亦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商业化运作迅速走红的“80后”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作者影响着广大文学青年和学生读者,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逐渐形成虽然游离于“主流文坛”却也自成一格且拥护者众多的另一“文坛”。

  《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认为,写作分离只是表面现象,其分离的背后必定有一定的观念在起作用。它分析道:“80后”对于文学的理解,包括对于生活的理解,都在带有一定青春锐意的同时,也带有受到市场经济和流行文化深重影响的偏颇与谬误。而网络写作则在博客兴盛起来之后,其有影响的作者和有影响的作品距离文学越来越远,或者成为偶像明星和他们的“粉丝”互动的私家后台,或者成为奇文与猎奇相互寻索的信息渠道。这些观念与作法显然与传统作家的观念和社会主流思想格格不入。但是,《文情报告》同时也提到,虽然“80后”和网络写作的观念可能与传统观念不符,但“主流文坛”亦没有起到应有作用。面对“80后”和网络写作日益兴旺的局面,掌握话语权的“主流文坛”对新的写作群体相当不甚了了,既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也没有形成必要的对话,更谈不上理解和相互影响。因此,传统与新锐的交锋不可避免。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并非没有注意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文情报告》多次提到“80后”一代和网络作家的天赋与才气,并对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率意的表达方式予以肯定,甚至采纳了他们自成一“坛”的观点。而在对传统“主流文坛”的大事进行梳理时,《文情报告》则多次提到互联网对传统文学创作和书刊出版的影响,单辟章节叙述网络以及博客的作用。因此,相对网络上针锋相对、立场鲜明甚至脱离实际的口水大战,《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观点比较客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