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观察】文化期刊

  波普尔与马尔库塞

  《随笔》,2006年第4期,6.00元。

  相比而言,马尔库塞在中国学术界更红火,波普尔的价值也许远未被国人所重视。《“激进的”马尔库塞和“理性的”波普尔》的作者沈展云喻马尔库塞为“革命的堂·吉诃德”,因为“终其一生,马尔库塞都坚持用现代乌托邦思想去挑战资本主义”。而波普尔呢,他始终对先验的历史决定论与极权主义保持清醒的认识。思想无是非,但有利弊,须懂得判断。
  

  明天怎么办呢?

  《天涯》,2006年第4期,10.80元。

  黄灯的《故乡:现代化进程中村落命运》充满知识分子有力兼无力的人文情怀,有力之处在于作者看到了村落衰败的命运。作者最有洞见之处在于,她看到贫穷之外的可怕:乡村父母对下一代教育的冷漠与无奈。有多少人会发现并追问乡村对教育的冷漠与自我放弃?当看到不幸,一己之幸瞬间就可能被击倒。
  

  毛尖笔下的格兰特

  《书城》,2006年8月号,12.00元。

  读毛尖的文字总是一种享受,她会取巧,会引经据典,会自圆其说,会挑逗文字情欲,好端端的电影,总是被她撩拨得风情万种、暧昧重重。这一回,她看上了“世上最完美雄性动物”加利·格兰特,《一直不松手:格兰特的演技》一文细数格兰特如何由一个苦大仇不深、经常失业的跑龙套演员脱胎换骨成为英格丽·褒曼、格蕾丝·凯莉、奥黛丽·赫本都纷纷示好的好莱坞红人。
  

  再阅再读侯孝贤

  《万象》,2006年7月号,9.00元。

  《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这四部电影,唐诺称之为侯孝贤言志创作的“最好的时光”,因为侯孝贤“记忆了台湾这不会回头如单行道的幸福时光”,幸福如第一次性经验一样不再回返,但不意味着侯孝贤不能由好走向更好,唐诺同时盛赞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南国,再见南国》、《千禧曼波》。作者说得对,好书,好电影,都要再阅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