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海鲁连不事秦”——再谈苏曼殊

  苏曼殊并非纯然一遁世僧侣,也不是什么隐逸诗人。他的一生尽管短促,却始终未能忘情于国家民族与民主正义。
  1903年10月7日上海的《国民日日报》附张《黑闇世界》刊登了署名为苏非非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
  其一为:
  
  蹈海鲁连不事秦,
  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
  洒上鲛绡赠故人
  
  其二为:
  
  海天龙战血玄黄,
  披发长歌揽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
  一天明月白如霜。
  
  作者苏非非即苏曼殊。
  这年曼殊是日本成城学校的学生。4月沙俄向清政府提出长期控制我东北地区的七条要求,激起全体中国人的愤怒。曼殊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留日学生发起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以行动表达了他的爱国热忱。9月,受挫被迫返国,到苏州吴中公学任教。据同事包天笑回忆,曼殊曾为其作《儿童扑满图》相赠。包解释说:“尔时在清季,我辈正竞谈革命,扑满者,隐为扑灭满清之意。”由对帝国主义的仇恨,迁延到对国内卖国政府和异族压迫者的仇恨,这就是是非分明,嫉恶如仇的血性男儿苏曼殊的性格!
  “诗一”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典故,表达了与强权决不妥协,不共戴天的强烈意志。接下来写己身四海飘零的迷茫生涯。国事无不令人心冷,己身又是如此凄怆。句中饱含泪水的悲愤,已见一斑。“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表明此非一己之私怨,实乃全体国民之共悲;还表明此非懦夫忍气吞声之啜泣,实乃英雄奋发抗争之怒吼。
  “诗二”句句用典,内涵博深,气魄豪雄。首句描绘誓作血战死战的壮烈场景。次句发抒面对祖国河山的激昂之情。颈尾进而表白诗人心迹与勇赴国难的决心。
  曼殊这两首诗,指点江山,高歌明志,映现了当年中国社会的普遍民气,却也依然烙有作者鲜明的个性印记。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此的评述是“既雄壮又悲凉,既隐约又鲜明,和当时一般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是有区别的”这就准确地把握住了苏氏的“诗心”。正是这种最个人化的诗作,才最真挚地唱出诗人心底的歌。
  像这样明朗地表达对时局态度的诗,在曼殊的可见的全部诗作中,所占比例虽不大,但是让人们认识一个真正的杰出灵魂,它们是不可或缺的。
  曼殊回国后的一切作为(最为突出的是1904年意欲挺身而出暗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他与陈独秀、章太炎及“南社”柳亚子等志士的终始相契,至死不渝的友情,从这两首诗是不难寻到其中渊源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