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
《狼烟北平》(都梁)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推荐评语:我推荐都梁的《狼烟北平》——他以泥沙俱下的笔法,在看似粗砺的叙述下,却以精准的细节,描写了一个大时代的悲歌和小人物的歌哭命运。他非专业人士,但显示出了一级的专业雄心。
——叶舟(作家)
中篇
《天涯近》(东紫)
《人民文学》2006年第6期
推荐评语:几个星期了,这小说总让我不安、躁动,被一种肯定不是喜悦的心情纠缠着总也挥之不去。我想,这大概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厌恶感所致。闷热的夜晚、酸腐的气味、肉麻无聊的叫声、脑子里的章鱼、死鱼一样的眼睛、蛇蝎的心,全都一样的疲惫、厌倦、懈怠……全都演变成了厌恶的符号。母亲的死给“我”留下了终生的疼痛和绝望。于是厌恶的对象便无限漫延,且慢慢地走向虚幻;于是,女人、金钱和讨厌共处一室,杂草破楼便随处可见。不能说此小说是荒诞,他的可贵正在于向荒诞靠拢。如果这小说有主题的话,那就是“精神困境”。 ——程德培(评论家)
《八个家》(王新军)
《上海文学》2006年第7期
推荐评语:王新军的《八个家》宛如一首无尽的草原牧民的民歌,力图将西部草原上游牧生活的最后余韵,诗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长长的音,绵绵的韵,音韵里涵蕴着丰富的生命涌动的信息,具有撼人心魄的内在力量。这是一部充满了温情、爱意和忧伤的小说,细致处温情动人,开阔处纵马驰骋,是一篇极具俄罗斯文学风味的小说,而这一点也恰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学所缺少的珍贵品质。
——陈思和(评论家)
短篇
《第三地晚餐》(迟子建)
《中华文学选刊》2006年第5期
推荐评语:《第三地晚餐》仍然具有迟子建式的悲伤,但悲伤的抒写之中却多了一种对于现代都市人生活的深入揭示与思考。在当下文坛上,我们面对着太多的貌似自然主义的庸常生活记录,而迟子建则在《第三地晚餐》中先让人阅读那一个个冰凉的情节,再让人与她一起深思。
——雷达(评论家)
《饵》(赛子)
《收获》2006年第3期
推荐评语:《饵》的故事是没什么好说的,一个阴谋和婚变的故事;一个自以为凭着高超的钓技遛到了一条鱼,却不想被另一位更高明的钓技者下了毒饵的故事。我要说的是作者写作的策略和用心。小说从头至尾设计着钓者、饵、腥味、鱼的元素,很有智慧地安排着这些,且作得抑扬顿挫、舒缓有序、一唱一叹,让读者觉出了技巧的魅力。
——王手(作家)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