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近年活跃于电视台,引经据典,生动讲述中国历史,收视率火爆。这位「学者明星」明确表示,他要做的就是实现传统与现代、学术与大众的文化对接。
学者明星应运而生于电视,成为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纪连海等一大批学者走出书斋,活跃在电视上,在《百家讲坛》、《文化中国》等节目中成了明星。他们在电视上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讲述历史,颠覆一些电视剧中的历史形象。随着收视率一路走高,这些学者明星也像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超女」一样,各自拥有自己的「粉丝(Fans)」。
九月四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对亚洲周刊说,易中天的《品三国》出版权,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以首印五十五万册和百分之十四的版税在无标底竞标中夺得,出书不到两个月已印了一百十五万册,销售八十五万册,各地增订单依然不断涌来。
郏说,这部超级畅销书的市场反应表明,电视媒体前期预热,图书出版后期跟进的模式正在形成。以往电视充斥戏说历史,离历史越来越远,误导观众,只是大众娱乐的视觉享受,一批历史学者在电视上反击戏说,澄清史实,颠覆误解。他还说,学者成为电视明星并拥有「追星族」是好现象,是一种「深刻的娱乐」,随着「品读」类读物成为热点,让百姓感觉读书不是遥远的事,是全民阅读的前提。
在中国大陆电视台上红火的首位学者明星可算文化人余秋雨。如今,这位教授成了众多电视媒体追逐的对象,有了他就有收视热点。他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节目每周五天每天不到四分钟,展示「文化脱口秀」。近年来,一批学者型明星在电视上崛起。其中,纪连海是北京师大二附中的历史老师;刘心武在电视上讲《红楼梦》,轰动程度超过了他当年发表小说《班主任》;阎崇年研究了一辈子清史,学术专着、论文颇丰,但他走入千家万户还是在电视上讲《清十二帝疑案》。
继二零零五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掀起收视热浪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今年开讲「品三国」又达收视新高峰。百度网站里有个「易中天吧」,建立了好多个关于易中天的QQ群,易中天的拥趸自称「意粉」(易粉)、「乙醚」(易迷),帖子几乎都是他们对讲座的观后交流。有「意粉」与「乙醚」发起了「如果「百家讲坛」竞选「坛主」,你选谁?」的问卷调查,从跟帖上看,答案几乎无一例外的就是易中天。
在北京一个文化人的家里,易中天进门,脸上架着一副墨镜,宛若明星。他对亚洲周刊说,自从「品三国」越来越红,他就时常在路上被指指点点,用他的话说,「整天受干扰,简直没有了自由」。一天,他与太太去影院看电影,为了避开人群,特意选了早场。剧场里只有六七个观众,其中竟然四人认出他,与他打招呼。他如今在家已不接电话,一回家就把手机交太太,由太太处理。有朋友建议他配助手,他摆手说,这就更没有隐私了。
五十九岁的易中天,高中毕业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后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人气超强的易中天探索的路,是要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对接,学术与大众的文化对接。易中天每录一集电视节目,往往花四五天做案头准备工作,一个月四集就花二十天,加上录制,大部分时间耗在其中。目前「品三国」只录了三分之一。他说,如果有一天观众不爱看了,收视率下跌,他随时「下课」。易中天认为,今天人们关注历史,主要就是关注人,关注自己的命运和活法。「否则,早已作古的人,关他们什么事?所以我坚持把英雄人物还原成普通人,还原成和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且也会犯错误的人。这就拉近了历史和当代人之间的距离。」
趣说代替正说与戏说
易中天曾说:「历史总是让人惦记。」他认为,对历史有多种说法。最常规的是「正说」,最流行的是「戏说」,「正说」难懂而乏味,「戏说」好看又有趣。「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这就产生了矛盾。他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趣说」,即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易中天还说:「应该有一些人来向大众负责,但这种负责不是用「普及」能概括的,我从来不使用「普及」这词,「普及」是只要把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就行,事实没有那么简单。我用的是「品读」,「品读」就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我以前出版过《品读中国》书系,有《品人录》、《读城记》等,前不久出版的有《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品读」比「普及」重要多了,「品读」要品味,要阅读,寻找书中能给现代人启迪的东西。」
易中天说:「我讲历史的方式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后落脚在人性上。」
易中天讲究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民间把关羽奉为财神,什么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家家供个关羽当财神,这说明什么?难道他们的钱是靠打架抢来的?」「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诸葛亮一看,管他呢,叫几个老兵扫地,把城门打开,再叫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抱着琴上城楼唱卡拉OK去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易中天的讲座里充满了类似的现代语词和俏皮话,尽管他常常会用一般学术讲座所忌讳的插科打诨,有无厘头的搞笑语言,观众并不觉其浅薄,反而认为讲座别开生面,是一场「听觉的盛宴」。
不过,对易中天等这类「学术明星」的评价,学术界内外众说纷纭。不少争议集中在对「易中天们」评说历史的方式上,有人质疑,如此评说能否保持历史的本来面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王道成认为,既然讲的是历史,就应该保持起码的严肃态度,不能一味迎合观众趣味。学者讲课像周星驰那样插科打诨是不合适的,现在娱乐已经普泛化了,如果人文再定位不清,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李治亭,在月前上海书展的一次讲座上,把时下包括易中天在内的一些史学「学者明星」作了一通批判,称其缺乏常识,品位低下。李治亭说:「现在,历史的真实性遇到危机,再没有批评和不同意见出现,人们就会把误传当作真理,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他表示:「历史材料可以用来写论文、写小说、写话本、写电视剧本,但第一位必须是「真实」,否则就是歪曲。有人将史学商业化,为迎合大众而把严肃史学变为「时尚史学」,标新立异,贩卖假货。」李治亭说:「易中天的「品三国」,是品三国历史,还是《三国志》、《三国演义》,或三者兼有?《三国演义》可以随你「品」,但《三国志》是严肃的史学着作。易中天「品」曹操,等于没「品」,说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一大堆词,好的坏的,怎么理解呢?「品」来「品」去还是跳不出「乱世奸雄」的旧框子。」谈到易中天爱用的流行词汇,李治亭说:「纯粹是文字游戏,品位低下,媚俗之作。诸葛亮唱空城计,你非得说他唱卡拉OK,诸葛亮在那儿隐居,你非得说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时髦语言掺进史学就是低俗化。」
讲述方式不必争论
易中天走红引来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传媒常常问他对指责的回应,他被问得烦了,乾脆提出三原则:指出演讲内容中的硬伤立即改正;学术问题从长计议;讲述方式不争论。特别是第三条,对于他在《百家讲坛》里的讲述方式,他觉得没有必要争论,不喜欢的话,最好办法就是不看,何必要义愤填膺。
面对如潮的批判,「学者明星」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在电视频频「出镜」,一批人文学者正在走出学院,走出书斋,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进入公共话语空间。
易中天小档案
一九四七年生于湖南长沙,六五年高中毕业,其后十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其间当过几年中学教师;七八年恢复高考,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十年内职称一直为讲师,调往厦门大学前才评为副教授。九十年代后期,生活清贫、缺少科研经费的易中天开始写书换钱,出版了《闲话中国人》、《品人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等「随笔体学术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