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大师偶尔出走

《肖申克的救赎》,(美)斯蒂芬·金著,施寄青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29.90元。

  
  “你只写恐怖小说吗?”对于这样的探问,斯蒂芬·金时常否认。他说大多时候对于这种被定型并不是“很在意”——显见得他对于“恐怖小说大师”此类称号也不是不在意。在《肖申克的救赎》后记里,他不忘告知世人,“不过我写的只是恐怖故事吗?如果你读了前面的故事,就会知道并非如此……”那语气如同冯小刚——反平民喜剧路线:其实我也能拍古装宫廷大戏——后者似乎更为接近人间正道,而且是一种昭告天下: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背后症结,却该是折磨走通俗路线艺术家的同一类心魔:“畅销”是否等于“不入流”?

  斯蒂芬·金是用了中篇小说的形式来与恐怖小说做一次偶而为之的划清界线。他把中篇小说称为“小说中可怕的三不管地带”,认为“即使最大胆的作家,碰到二万五千到三万五千字这个数目,也会心惊胆跳”——据说有的作家习惯在创作长篇之前,以中短篇的形式进行练笔;斯蒂芬·金这些中篇的诞生,却来自每完成一部浩大长篇之后,“瓦斯桶中残留的燃料都刚好足够我写一篇中篇小说。”这些碎屑汇成四部中篇:《肖申克的救赎》、《纳粹高徒》、《尸体》及《呼-吸-呼-吸》(台湾版名为《四季奇谭》),故事依次是关于“一个很特别的越狱犯、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被困在一种相互寄生的关系中、四个乡下小孩的发现之旅,以及年轻女人决定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生下小孩”。仍包含一些恐怖元素,但顾左右而言他。

  四个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一篇为人津津乐道。主人公越狱后经暴雨洗涤得以重生,“希望太平洋就和我梦中所见的一样蔚蓝”——文中字句足以让影迷重返电影结尾那一幕海阔天空。《纳粹高徒》则是警世之作,细述一个纳粹余党与一个少年四年间亦师亦友的奇特关系。少年逼迫老人追述陈年罪行,他则在老人描绘的暴力画面中成为其私淑弟子,且身体力行,最终二人同时走向绝境。着迷于暴力与死亡的人物或穿上党卫军制服才能入眠,或在冥想纳粹疯淫史中实现自渎,都是人性中经久难散的那些阴魂的帧帧写照。言辞冷峻处,寒光四溢。

  大部分长篇小说的市场意义远大于文学意义,中篇小说则更有可能坚守维护文学的“最高正义”——一些批评家的观点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即使作品畅销如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1982年首次出版前,也会遭到多家出版社的拒绝。虽然斯蒂芬·金借助书中人物之口说,“许多书评人说我写的东西都是狗屎,我也时常觉得他们说得没错……”但他也说,“我花在(《肖申克的救赎》)上面的精力比任何一本书都多。”他似乎永远活在这种两难之中。对于中国读者的更大意义则或许在于,蜕除那些标签式的血腥、宗教甚至神怪,不走恐怖惊悚路线的《肖申克的救赎》有望让更多中国读者领教斯蒂芬·金作为一名小说家的魅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