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张戎与夫婿合着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中文版的出版工作,本刊总编辑金钟是主要的负责人。本文记叙该书编辑出版的秘辛及作者在与张戎夫妇合作中的一些感受。
去年六月,当张戎来香港宣传她的新书《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英文版时,我在半岛酒店为她作了一个专访〈十年磨一剑 重写毛泽东〉。她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相信这是透过作者亲自让中文读者了解这本书的一份最实在的报导。本刊同时也选载了部份篇章。作为一名多年关注和研究毛的写作者,我是多么想看到这本别具一格的毛传的中文版啊。
但是,那天已是月尾,访问完,我急匆匆赶回来,准备七月号杂志发表。没有和张戎谈及其它。所以,张戎离港时电话上问我,怎样没有谈到出版的事?后来,获悉中文版已交由台湾的出版社出版,我们先后也忙于另外两本书的出版,时间一晃,就到了今年春天。台湾报纸突然报导原定五月出版的毛传,发生转折。中时文化版的大题是〈胡宗南后裔战胜 /远流弃守「毛泽东」〉。
中文版六月决定在香港出版在和作者联络之后,本刊五月号发表张戎夫妇的声明及张朴的文章,解释毛传中文版为何在台夭折。在这样的背景上,我们才获得一个机会,和张戎商谈中文版在香港出版的可能性。终于在六月份达成版权协议,双方认定在香港出版是合适的,条件也是有利的。作者尤其重视香港会更贴近中国大陆的读者,他们将是这本书潜在的最大读者群。
于是我成了香港第一名读到这本书的中文稿的读者,并有幸参与编辑出版程序。
七月上旬,张戎来纽约出席万人杰新闻奖颁奖礼,我们抽时间会面,进一步讨论有关中文版的编辑和出版问题。商定要尽早出版,争取在九月九日毛去世纪念日之前面市,以响应许多读者的期盼。确定在编辑上与英文版只有一个不同,即抽起长达一百余页的「注释」。因为注释中译工作量很大,张戎解释说,不想因这项翻译而再度拖延中文版的出版,而约三十种已出和将出的外文译本有许多活动需要应付,她不能专注于这项工作。因此,只好先将英文版的注释放在「开放」的网站上(www.open.com.hk),以后再补上中文注释。另一考虑是英文版开本大,已经八百多页,中文版希望篇幅小一点,以便携带和阅读。
因此,我们做下来,全书七百页,尺寸三十二开,大约比李志绥回忆录略为厚一点。另外,和原台湾版设想不同的是,我们选择了繁体字横排。其中也有篇幅的考虑,横排比直排的文字容量略大,而港台海外,对横排版面,一般都可以接受。
张戎追求真实认真负责的文风张戎是享誉国际的作家,这本毛传又是欧美评价很高的畅销书,因此,我们承接这项出版工程,内心是不无压力的,我们希望做到最好,让作者和读者满意。在这段敏感而又紧张的时间里,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和作者的合作,流畅而愉快,基本上完成预定的计划。过程中,张戎的写作风格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第一是印证了她去年访问中说的「追求真实的写作原则」。我当然不是对毛一无所知的人,毛传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张戎说「言必有据」。她和她那位博学的丈夫披阅了那么多材料,访问了那么多人,深入了甚至是无人涉足的档案馆,每件事都有可信的依据。有些事,我们也「似曾相识」,但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表象不知内里,张戎有更多更深的揭露。当我们提出个别的修改时,没有实据,她都不敢轻易采信。
当然,这本书不是毫无可议之处,但我们在编校过程中,切实感到作者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是第二点。张戎的仔细,到了一个标点符号往往都要反复斟酌的地步。在修辞方面,更是打消了我的一种成见-认为许多在西方留学多年的中国学生往往把中文丢之脑后了,如香港人常说的「英文好过中文」。张戎不是。我不能评论她的英文,但我敢说,她的中文是严谨的,有分寸的,不事雕琢的,朴实无华的。这正是五四以来最推崇的文风。因此,我想,只要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的年轻一代,都能看懂这本书,一旦开卷就会不忍释手。
张戎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在她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本书《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的诸多书评中,美国时代周刊说她有一种「娓娓道来,不动声色」的「狄更斯风格」。
张戎学英文出身,在英国二十多年,专攻语言文学。从莎士比亚到当代罗琳,英国文化似乎蕴藏着深厚的传奇趣味,想来张戎不会不受到熏陶,加上四川人摆龙门阵的天分,这对《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的写作,描绘自己家族的故事,肯定是大有帮助。然而,这本毛传是面对一堆冷酷的史料、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当代史,没有文学想象力发挥的空间,容不得半点矫揉造作-张戎却依然做到了娓娓道来,不动声色。比之于《鸿》,写作《毛》的张戎显然是更为成熟、更为渊博了。十二年的心血与磨砺,已经使这位写自传文学的纪实作家,提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可以驾驭宏伟而复杂的题材的巨匠之列。
这个判断并非夸张。疑者不妨看看:毛和毛的时代已经过去三十年,有关毛的文字几乎浩如烟海,大陆内外,无论中西,谁下过这样大的功夫,谁又有这样大的毅力与魄力去梳理那样纷繁隐秘的资料?记得在纽约聚会时,张戎的丈夫哈利戴告诉我们:俄国开放了的珍贵的共产时代的许多档案,竟束之高阁甚至无人查阅,那些专家学者们宁可守着几十年前的老数据与结论,不图反思与更新。
显示毛迷信暴力杀人如麻的历史《毛:鲜为人知的故事》,既提供一幅纵向的编年史般的长篇画卷,又有一个个精彩的横切面,解剖许多人与事的个案,与毛有关的重要人物都有一个别致的文字文件。从井岗山占山为王到文革独霸天下,展示毛一以贯之的路线,那就是崇尚暴力和武力,无论是造反、流寇、战争与和平时期,都以此为不二法门,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完全被合理化,乃至神圣化。说到死人,不管是梭标捅死,运动整死,按比例处决,红卫兵打死,还是饿殍千里,毛总是一副轻蔑的口吻:「没有甚么了不起嘛!」张戎的书显示中共党内多次权力斗争中,实质上都涉及毛和中共内部尚存的人道主义成分和良知未泯的温和派的深刻矛盾。
张戎毛传出版以来,值得讨论的一个质疑是,毛没有值得肯定的好的地方吗?为甚么要把毛贬得一无是处?以我的观感,这本毛传正如台湾报章指出的,确是「对毛泽东采取强烈批判态度」。这种态度对不对?当然反对的不少。他们对毛有各种各样的肯定。
张戎毛传的第一章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毛泽东,这个主宰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命运数十年,导致至少七千万中国人在和平时期死亡的统治者……」
这句开场白指出两个重要事实,一是毛是中国亿万人的主宰。意思是毛是独裁者、专制者-对此,谁能否认?从刘少奇到李锐都不否认。二是毛的统治导致至少七千万人无辜死亡,意思是毛整人害人,杀人不眨眼,或一意孤行造成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他的罪责,铁证如山,谁能否认?
张戎的书只是从她和丈夫的研究成果中说明:毛是怎样变成独裁者、暴君和杀人犯的?她提供实证,还原历史的真相而已。
张戎和我们这些从毛时代活过来的人,当然都有各自的亲身感受,如张戎在《鸿》中所描述的那样。很多人没有那样的感受,包括在毛后出生的一代大陆人和海外华人及西方人,他们看毛与毛时代,隔着重重的时空障碍,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有理性有影响力的人士,可以奉劝的是,他们应该面对历史的真实,放弃双重标准。既然,我们对于香港闹市的暴徒或在纽约、伦敦制造恐怖惨案的凶犯要绳之以法,追到天涯海角不罢休,那么,对于一个残害数千万中国人的暴君,为甚么不予追究呢?
对于这样的人间恶魔,研究他的成因,他的犯罪史,不是正当不过的事吗?当一名劫机犯被捕后,是不是还有必要去肯定他曾是一名书法家或好父亲?
对中苏关系系统全面的揭露作为对中苏关系曾相当关注的一名研究者,我在张戎毛传中受到许多启发。过去略知一二的东西,现在变得极为清晰。我指的是苏共、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在毛的恶魔化过程中有至为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我认为,这是张戎夫妇的一项重大贡献。
原来,中共从成立,到江西苏区、到长征、到延安、到内战、到建国、到六十年代决裂之前,苏方都给了中共,给了毛巨大的援助,包括派人、给钱、给军火、给政策、下指示。尤其是金钱资助,苏联在德国入侵之前,斯大林亲批每月资助延安三十万美元(一年就相当于今天五千万美元)而毛坚持武力夺权最早也是来自斯大林的支持……中共的许多重大决策,都要取得莫斯科的批准。完全可以断言,没有苏共这样的靠山,中共早就消失于无形,也没有毛的崛起的任何机会。——这些,史家也有所知,但如张戎毛传这样系统、完整地加以揭示,还是首见,因为中共至今隐讳其事。前几年的杨尚昆回忆录,只说「我们在建党初期,受过共产国际的资助。」公然撒谎。
中苏分裂是毛至死的一个梦魇。张戎利用许多第一手数据,描述二十世纪两个共产大国的恩怨情仇的来龙去脉,里里外外,引人入胜地展现中苏冲突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鲜明地预示毛代表的东方专制主义及其狂妄、野蛮、愚昧的封建遗风,必将被抛弃,这是对今日大陆现状的最佳脚注。
张戎的《鸿》是献给她姥姥和父亲的,他们没有活着看到《鸿》的出版。张戎的《毛》没有献词,但这本书无疑是献给在毛暴政下死去的千千万万高贵的和平凡的灵魂的。十多年前女作家刘真为《开放》写过一篇她调查所得的彭德怀死前惨况,前年又有大陆胡杰把林昭在狱中反抗毛的专制而悲壮死去的故事拍成影片,想到这两位反毛的悲剧英雄,令我们这些苟活于世的毛时代的亲历者,无不黯然泪下。张戎这本西方评为「有如原子弹」一般地批毛巨著虽然揭示了惊人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我相信,这只是中华民族不幸被一头恶魔蹂躏的故事的第一章。随着中国不可逆转的进程,毛那些罄竹难书的故事,一定会冲破一切阻难,陆续展现在世人面前。人血不是水。中国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尊严,一定会得到确认。
当天安门毛像被摘下,毛尸被焚弃之时,真正解放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张戎的这本书,这本书注定将是一个里程碑。
(金钟﹕开放杂志总编辑 2006-8-28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