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圆明园该不该重修,据说形成了两派:主修派;反对派。
我说不对,其实还有第三派、甚至第四派。比如“漠不过心派”,“冷眼旁观派”。在下自衬属于“冷眼旁观派”(简称“冷派”)。自命“冷派”,不只是因为自衬在这个问题上人微言轻,“说了也白说”,只配冷眼旁观。更因为我对“圆明园究竟是谁家园”早有疑问;对圆明园被毁究竟算“国耻”还是“民耻”也早有怀疑;我认为,把圆明园废墟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来激发“爱国热情”之说荒谬不堪。
圆明园废墟凭什么能唤起我“爱国热情”?
坦率地说,从改来改去的历史教科书中也能看出这样一个还算清晰的事实——慈嬉太后既镇压过“拳匪”,也曾利用过义和拳抵抗八国联军。当你知道统治者转而发现与洋人勾结镇压义和拳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时,也就不难意识到,把圆明园的毁灭与什么“爱国主义”联在一起,相当的可悲(何况据后人考证,圆明园的第一把火还是中国人干的)。
圆明园,不过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它本是统治者压榨中国百姓的见证,这东西的修建与百姓的利害关系原本无须多论。圆明园就像长城故宫一样,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平民尸骨之上的。八国联军固然可恶,但圆明园被毁,说到底不过是封建统治腐朽到极点的必然报应。圆明园固然是中国劳苦大众的血汗结晶,历史上被楚霸王一把火烧掉的阿旁宫就不是?
就算圆明园完全是毁于外敌之手,因此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毁于项羽之手的阿房宫又该怎么说,又能进行什么“教育”?
在历史上,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难道不是更多地毁于封建割剧性质的内战么?难道不更多地是毁于官逼民反的社会动荡么?这一切和“爱国主义”有什么鸟关系?“爱国爱国”爱的什么国?又“爱”的是谁的“国”?
我曾多次陪亲友去圆明园废墟,面对“大水法”那堆乱石头,去得越多,越觉得“国耻”这个概念有必要重新厘定。中国人民的血汗结晶毁于八国联军固然可恨,但真正的国耻却是中国人几千年逆来顺受,只能任凭昏庸残暴的统治者把他们的血汗无条件地榨干。任凭荒淫暴虐的统治者取之尽锱铢,弃之如泥沙。无论是宋代之于金辽岁贡不休,还是鸦片战争后的割地赔款,这些统治者何曾善待过民间真正的爱国力量和民族英雄?看看岳飞、袁崇焕的下场,看看林则徐的下场……
作为制度化的封建社会应该庆幸已被铲除,所以今天的百姓能用欣赏的眼光打量故宫这类昔日威严得令人窒息、令人憎恨的建筑。得确应该庆幸的是,作为制度化的封建王朝没能再支撑个数百年,否则恐怕被毁灭的就不只是圆明园,甚至故宫也可能遭遇这样的命运。即使不毁于外敌,也要毁于现代项羽之手、或毁于现代安禄山、现代黄巢之手。
什么是国耻?这国家并不是老百姓的,国耻与他何干?
所以,没有主权在民,就不要和老百姓谈什么国耻。他们有的只能是“民耻”。这民耻就是,无论劳动人民多么勤劳智慧,多么善于创造发明,多么富于首创精神,但几千年来,他们的心血结晶总是那么容易被掠夺和焚毁一空。每个中国人都该为这深感耻辱,为这个民族曾经在如此腐朽的制度下生存了那么多年,被压榨那么多年而耻辱;为了不但要为外敌欺侮更为内部的统治者蹂躏而耻辱;为了长久不都摆脱郁结心中的“时日曷丧,吾与汝谐亡”情结而感到铭心刻骨的奇耻。
这“民耻”才是应该深切认知的,也才是圆明园的遗址值得保护的实在理由,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谈谈“爱国主义”。一个国家,如果无视历史上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现实去妄谈什么文明遗址,这算哪门子的“爱国主义”?不爱民,那国又有何用!鲁迅当年说:“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保存我们’。”
所以,保护圆明园遗址,能够成立的正当理由就是必须证明,无论近期还是从长远看,它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民众有利!
在这场争论中,还有反对派搬出美学的理由,说什么“废虚也是一种美”。这真是莫名其妙,什么叫“废墟也是一种美”?
圆明园废墟既是殖民者野蛮的见证,也是封建统治腐朽到极点的见证。不把这说清楚,它能“美”在何处?
近日报载,阿房宫遗址也出了问题——有人在上面乱来。爱国分子们为什么不借机大做一回“爱国主义”的文章。不是毁于外敌之手,就与爱国主义无关了?
顺便再提一笔,鲁迅曾说:“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这话与圆明园重建与否的争论虽无直接关系,但对思考这个问题却有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