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派的反思说起——兼论今日思想者的底线

今日中国部分以“左派”自居者,是很喜欢用“反思”这个词,一曰反思改革,一曰反思文革。但一谈反思改革,“左派”便是一副杀父夺妻不共戴天的模样,似乎改革就是贪污腐化,就是改制陷阱,而全然无视中国三十年的经济成就和民众福祉的改善;一谈到反思文革,则摆出前朝遗老追忆“圣祖仁皇帝”五体投地的面目,只字不提文革对中国民生、道德的巨大破坏和普通民众遭受的人道主义灾难。

其实他们所谓“反思”改革,就是“倒退”;他们的“反思文革”,就是“再来”。其中略为老成者如韩德强君,则更会为“反思”披上 “学术”外衣,曰:《千年历史中的文化大革命》,便即可自炫,更兼卖钱,惜乎文字罗嗦,有耐心读完的十者不及其一,远不及传销讲课那样深入浅出。

改革需不需要反思,当然需要。我们必须反思:农民、工人等弱势群体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表达主张和争取权益,则必然沦为改革代价的买单者。而赋予和维护他们民权,比虚构一个冒牌“圣君”麻痹他们,对他们要实用得多。我们更需要反思:以往的某些改革措施,是否符合“以人为本”的标准?是否符合人道主义的底线?既然我们承认每个人是人,而不是实现“改革”或“革命”等“伟大目标”的手段,则他们均有权享受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们的基本生存、发展权利均应得到保障。不承认人道主义,则任何改革或革命,最后必然沦为恃强凌弱的骗局。

我们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只见皇帝,不见民众;只见权力,不见人道的历史。而坚持民主、民权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立场,应是今天每位有良知的思想者的底线。

文革需不需要反思,更加需要。我们对文革模式的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吗?我们对文革模式的制度根源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吗?我们的公民教育起步了吗?我们民众的人权、民主和法治意识增强了多少?为政者如囿于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私利,而阻碍民众思想的改良和现代化,则整个社会必然承担其巨大恶果。网上“文革重来”论调的出现,虽在一个言论逐渐放开的时代具有某种必然性,但其中蕴涵的暴戾之气,却绝非盛世之音。

真正的改革者需要反思,为了追求经济的效率,是否忽视了道德上的公正?为争取特权者支持以推动改革,是否作出了过多妥协和让步?改革者唯有高举民权和公正的旗帜,唯有坚持人道主义的关怀,唯有保持相对于政策制定执行者的独立地位,方可避免改革倡导者反沦为权贵替罪羊的局面。

真正的左派需要反思,从追求公正始,以否定改革呼唤文革终,这是不是一条自绝于历史之路?“文革重来”论的“自由”,是红卫兵的自由,而非黑五类的自由,“文革重来”论的公正,是文革贵族的公正,而非普通民众的公正。“文革重来”论,其实无非是让民众“吃二茬苦,受二茬罪”,达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目的而已。

今日中国不缺少持“文革重来”论的“左派”,却缺少愿意承认民主、民权的原则和接受人道主义立场的左派。而从近百年世界历史来看,民主社会主义已成为世界重要思潮,它一方面注重社会公正,另一方面承认人道主义和民主,在民主社会主义者执政的国家,社会公正和民众福利也远远强于今日和文革时的中国。今日中国,自由主义已成为显学,民主社会主义却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思考者的遗憾。而如为政者能吸取民主社会主义的精华,也未尝不能为自身和国家的改革增添一些新的思路。

同样,要推进中国改革,改革者尚需要吸取更广泛的思想资源,例如,改革者如能基于民主、民权、人道主义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则我们的改革也将能够有一个更深厚扎实的文化与伦理基础。但如果中国的思想者始终囿于与“左派”进行“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之类的争论,则我们将始终难以进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