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的文革 国民党的私心

现在的台湾政局给人的印象除了乱还是乱。面对此局,人各其说。我打算提出第N+1个对局势的臆解。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这种臆解当然是不确切的。权为闲聊之资罢。

作为背景,必须指出两个基本认知。其一,是台湾的宪政体制尚在考验之中,其成败利钝端赖于目下的政治选择。作为经验常识,在转向民主宪政之后一般至少要有两次轮替才能证明制度本身已经稳定。台湾正处于这个代谢之中。不但制度本身在代谢,而且政治力量和群众基础也在代谢。其二,是2008年大选,此为国民党与民进党必争之地,两党皆志在必得。因此,两个因素牵扯两党,对其政策走向有足够左右之力。此为不可不察之处。

以此为背景,如下一些迹象甚堪注意:反腐一事起于去年,先是高捷案,后是sogo案,步步牵涉及阿扁之家属亲戚。施明德出手之前,倒扁集中于体制内,由国民党和亲民党等在野党主导,且所诉形式为弹劾和倒阁。然而自施明德强力介入,此两事便退至二线。且主导权转至施氏一系之民进党手中。

于此多事之秋,不去挺扁,也不是通过立法院和司法路径去倒扁和反腐,更没有在党内按规矩“清理门户”。这意味着什么?我推想,施明德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目标不是反腐,而是2008年大选。因为阿扁的民意已经跌得太厉害,而且2008年后便成弃卒,所以民进党必须另谋他策。去年国民党搞的几件事情虽然争议犹在,但马英九的号召力还是节节攀升。民进党长期以来的族群牌——不管当初打这张牌是出于何种动机,是被迫也好,是主动也罢——对于现在的政局已经无关紧要。而极独主张在台湾其实并不行销。与此同时,台湾的中产阶级自去年首度大规模走上街头,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这也意味着政治筹码正在变幻。必须在基本面洗牌。否则民进党这种“草根性”政党将在以后的格局中居于何地?新潮流系关于倒扁是“新社会运动”的断言,已经亮明了他们的政治风向和着力点。此时不改弦更张,更待何时?

无怪乎像林浊水这样的独派大佬都挺身而出大肆倒扁了,继而新潮流系以及其他人等先后跟进。显然是丢卒保车之法。现在还不敢说民进党内一伙人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协议,但他们之间的确存在政治默契。诚如一些媒体所言,民进党内存在某种分裂的迹象。至少吕秀莲的暧昧和沉默已经在暗示某种东西。

所以施明德敢于在这个时候大打出手,搞一场党内政变;并且裹胁民意“踢开党委革命”,径直要求陈水扁下台。这一类毛式手法弄得倒扁跟大陆的文革颇有几分相像。显然施明德们已经凭政治本能感觉到时不我待。党的利益,胜选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不管这是不是一碗红豆汤。施明德已经把它送到嘴边了。

看一看国民党,则相当被动。除了少数几个人在立法院大会上扯条横幅吼两嗓子外,也别无高明之举。事实是当初倒扁的是他们,但现在这帮人却静若处子。岂不怪哉?我看,国民党正犯着和民进党一样的心病:争取2008年胜选。但是他们先期进行的倒扁活动,现在却被民进党抢了风头,而自己又苦无良策。马英九的中立实在是不得不然。如果与施明德合伙,无异于替他人火中取栗;而且会模糊泛蓝与绿营的界线,从而被施明德等人“窃取”基本群众。此于大选实为不利。然而民意高涨之下,不作表态自然政治上不正确,所以马英九要时不时出来发点声音。其意不在挺施,而在防范。

一句话,两党都从自己的政治私利出发,在对待当前的政局。只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差别罢了。这场民主秀如何玩儿下去还有得看。

在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民主制度下,成熟的两党制实际上应该是某种形式的左右对立。因为只有在公民的利益和权利得到实在的保障时,围绕这一利益而出现的左与右的区分才可能表现在政党的利益诉求当中。反观台湾,虽然已经是工业化的社会,但是这种左与右的对立还远远没有在政治体制中得到充分表达。台湾中产阶级走上街头,宣示了公民利益与权利在政治结构中破土而出的趋势。然而国民党与民进党对此的反应却是完全短视的。他们仅仅从政党竞选利益来看待这一新的政治转型。中产阶级对两党而言,只是选票。国民党未必就不想上街倒扁,去年他们就一直在叫嚣此事,只是没有抢到先手罢了。

另一方面,从两党的政治斗争来看,党派利益还始终只是一种宗派性质的利益——尽管民进党曾经推动了民主化。不然的话,两党就应该尽可能在既有体制内来改变目前的政治结构,或者通过修改规则来改变游戏格局。可是两党现在都意不在此。他们虽身居庙堂,然而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两党不少民意代表都冲出院门拥上街头,诉诸文革式的大民主,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而且处处透着视规则如无物的自私。

如果双方都还有足够的宪政意识和长远之见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把民主如此儿戏。而应该自觉守好立法院的那道大门。在立法机构与街头民意之间设立一个足够的缓冲地带。好让理性能够迈入立法院。之后或者可以再行弹劾或者徐图修宪。

事实上,此番动荡已经表明孙中山闭门造车的五权宪法华而不实。修宪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最好的路子。两党既然已经身处民主之中(尽管这个民主还不完善),就应该尊重宪法的权威,费厄泼赖。而在此时刻也正是真正的政治家担负责任,引导民众向宪政行进之时。他应该有“伟大的立法者”的远见和意志,给台湾的2300万公民带来一部完善的宪法。

现在怕只怕两党恶斗,全体公民的政治利益无人问津,最后流散于无形之中。然而,在其中流失的还不止是台湾人前途。毕竟,我们都知道大陆是千斤,而台湾则可能是那至关重要的四两。这一点小小的期待端在于对台湾民主制度的信任,而不是对国民党或者民进党的好感。然而就在红潮汹涌之时,却传来消息说,阿扁仍旧坚要进行修宪而且重要不在台独而在政府体制。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呢?

2006年9月20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