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约瑟的故事》评论(上)
由贝塔电影公司与鲁克斯、特纳昆塔两公司联合制作的《约瑟的故事》,取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第34章至48章之间以约瑟为主的历史叙述。
这是一部因宣扬爱而震撼人心的巨献。
在我看来,全部四集的故事只讲了两句话:“饶恕比仇恨更伟大”、“怜悯比愤怒更有力量”。这两句台词满带12世纪圣弗朗西斯修士祈祷文的色彩,并且《创世纪》上并无些原文,所以说,我才判断这两句话是电影剧本写作者的“态度”。(“态度”,一个影视学专业术语)。
坦率地说,作为一名家庭教会的基督徒,也因为此片,我改变了对“三自教会”的某种长久以来的偏见。这部巨片的翻译是由中国的“两会”──中国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来翻译并发行的。
之于影片的主人公约瑟,当然是上帝计划中的人,但是,他的被遗弃在一个肉身上却悖论性地显明:这正是他日后幸福的源泉。
我说的“因被遗弃而来的幸福”并不是指他被另外十位弟兄卖给了埃及人,而特指他在奴隶行列中脱颖而出,成了埃及法老护卫长波提乏家总管之后的遭遇:波妻欲火中烧,要让约瑟成为自己的性工具,但是约瑟敬畏于自己唯一神耶和华的律法而拒绝了波妻,于是,波妻反欲约瑟欲行非礼;狡诈的女贵族的计划(判约瑟死刑)因其丈夫的明察而失败。波提乏,这位埃及人的代表,也是创造希伯来人与埃及人形成政治蜜月的智者,给约瑟一条出路──把约瑟投进监狱里,以期让约瑟自己的唯一神在某个时刻彰显救赎的大能。
约瑟被遗弃了。
约瑟的幸福即将来临,而这幸福不是源于他解梦的才能而是源自他作为优秀的财政专家或曰实践型经济学家的天赋。
难道约瑟就是经济学始祖古希腊色诺芬的“学术始祖”吗?──这还是个有待考证的有趣的学术项目。
约瑟从囚徒到宰相,在凡人眼里是个奇迹;在信徒眼里,这却成了他的唯一神耶和华借埃及的丰富地力拯救以色列人之计划的一部分。约瑟得法老的敕令,迎接父亲雅各(又名以色列)及兄弟们去了埃及之后400年,以色列人口达到200万。于是,400年后,所谓太阳神即埃及法老不再宽容,或曰原长达400年的两族政治蜜月变成一方难以挥去的惊恐。
出埃及,因此而产生。
《约瑟的故事》的整个线条,可由这样一些点来描述:异教、天赋、欲望、辩护的自由、坚定的信仰、理性的宽容,等等。
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模写这样一个宏篇巨帙,让信仰、阅读、观察再一次造就出“震撼人心”。可惜,目前的“自由生活”绝不比约瑟在埃及的监狱里要宽松和宽裕。然而,正是由于有在监狱生活的经历以及目前尚可在境外电子媒体上发表文章的“灰色的自由”,我也体味到了“因被遗弃而来的幸福”。这种幸福,虽然还没让我成为救赎计划的一部分(或者我并不知道!),但是我总能干“经济学家老本行”之外的许多事情,比如甘当一家“微型家庭教会”的义工──我会以经济学家和作家的世俗身分来给那些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者或市场上的小贩或是郊边养猪农妇等各色的“贱民”斟茶倒水,对于高傲的我──这没有别的原因,仅仅因为他们是主内的弟兄姊妹;又比如,我可以“冒充内行式”地暂当影评专家,写下是文,来表达一个“被感动了的旁观者”的深切感受。
也许,这就是我与约瑟共同敬拜的唯一神给予的启示。
约瑟变为埃及宰相时,原来的他的主人波提乏与监工埃德南都转过请求他的善待,(电影上的)约瑟才说出了那两句震撼人心的话:“饶恕比仇恨更伟大”、“怜悯比愤怒更有力量”。
我不曾妄想自己成为“宰相约瑟”,但是为能与这位信仰祖先是同行而欢欣无比。
“经济学家”这个在今日大见贬值的“荣号”,对我也许已经不足为道,因为我已有数本历史著作为“新的身价”,同时在“灰色的自由”中我又写完了两部。然而,因为《约瑟的故事》,我又重拾了一个已经放在一边的写作计划,写一本通俗的经济学读本《经济学:一个神话的流传》。
写这样的书,对于我来说,当然要比仿写《约瑟的故事》容易多了。
在继续写作之时,我想改写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他说:“感激仁慈的上帝创造了我们这帮无知家伙,更高兴我们能冒险改变这个计划。”
我则说:“感谢仁慈的上帝创造了我们这帮无知家伙,更高兴我们能够通过约瑟知道上帝有一个计划。”
「小记」
2006年10月2日夜在笔记本电脑上看《约瑟的故事》(光盘是一位家庭教会传道人赠送的),10月3日凌晨写成本文并叫醒太太作电脑录入;她也是一位基督徒,在专用的家庭电脑上她也看完此片。当然,此前她曾被本地公安局国保工作人员礼貌地约谈了她的信仰问题。
民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