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鼎山:透视本拉登与阿盖达内幕

● 編者按:美國九一一大慘案已五周年。美伊戰爭也已三年,元凶本拉登仍逍遙法外。本文根據著名作家的新著,介紹美國研究九一一的最新成果,揭示許多罕見的內幕。

 
無論怎樣評論美國的中東政策,
911 襲擊都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美國密西根一刊物 2001 年 911 後的封面。

五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我还见得五年前那天晴空无云早晨所蒙受的震惊.五年时间不能驱除我在那惊天动地片刻所经受的複杂情绪 …… 恐怖、悲伤、疑惑、愤怒、怜悯 …… 所有纽约居民都有过这类感触.今日正有两部电影在放映,一名《联合航班九十三号》,制片者用想像来描写英勇乘客与恐怖恶徒在机舱内搏斗的情景,终而造成堕机而未合恐怖份子之愿。另一片名为《世界贸易中心》,讲述两位赴救警察在高楼崩塌被压伤后终被拯救出险的故事。我这老影迷竟没有勇气前往观看,许多纽约人都有同感,因为我们受创未愈的心灵尚不能经受这类会挑动往日痛苦的刺激。我们都觉得记述这个历史上大惨案的影片来得太早,我们的创伤尚未因时光消逝而沖淡。

那末,我们应该怎样来纪念这个五周年呢?作为读书人,我的方法是用阅读来了解这个悲剧发生的背景。最近一本新书可以帮助我的认识.新书名《阴影笼罩下的高塔:阿盖达与九一一之途》( The Looming Tower : Al | Qaeda And The Road To 9/11 )。书名中的「高塔」不单是指世贸大厦,也点明了十九名劫机者甘愿殉教的来由,本拉登在鼓励他们献出生命的演辞中曾引据可兰经中一段:

「无论你在哪里,

死神会找到你,

甚至在阴影笼罩的高塔中。」

此书作者劳伦斯。赖特( Lamrence Wright )乃「纽约客」杂志作者,书中一部份曾在该杂志发表。作者写书所用材料乃是根据五百余人的採访,包括本拉登亲信人物,阿拉伯电视广播记者,以及那位曾任白宫反恐怖情报机构首脑R.克拉克( Richar C . Clarke )。(按克拉克因与白宫意见不合而退休,亦曾着书批评布殊总统无能)。从这些採访来的内容,读者可以历史性回顾和了解「九一一」惨案。

本拉登仇美思想的来源

有关「九一一」事件的书多得很,但是此本书对阿盖达组织的发展,无论是在文化意义上,或是在政治意义上,解释特别详尽.赖特书中的中心人物有四位:本拉登、他的副手A.扎瓦里( AL-ZAWAWRI )、沙地阿拉伯前情报首脑法赛尔王子,以及FBI前反恐怖部门主脑约翰。奥尼尔( John O 徛 eal )。有了主要角色,这本书的论述便甚有头绪,读来犹如小说.这些人物的生活与政治、公开与私人诸方面都可交错陪衬.作者的主题是:仅仅几个重要人物的眼光与作为,就可以大大影响西方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两种文化的冲突产生了本拉登与扎瓦里,他们相信只有暴力能够改变世界。

此书也指出,「九一一」的发生并非不可避免,各种特殊决策与偶然机会的汇合往往可导致悲剧。以美国而言,某些官员在政治上佔了优势再加上CIA与FBI之间的斗争,在左右影响局势发展。而前反恐怖专家奥尼尔的不幸在世贸大楼丧生,更证明命运在这悲剧中也插了一手:1、奥尼尔退休后凑巧应聘为世界贸易中心管理安全首脑,脱离政府后不但未能帮助捕捉恐怖份子,反而成为二十余名牺牲者之一;2、他的丧生令美国政府失去了一个事后可以追查恐怖活动的专家。奥尼尔原在FBI纽约分处工作,专责追踪阿盖达份子在美国的行踪,一直认为政府应该趁早行动,但是他的性急暴躁脾气,与官僚方面的推诿态度不合,愤而辞职。他的凑巧在大楼丧生,被视为「九一一」事件中一件最令人痛心的不幸。

赖特对本拉登的性格与私生活的描写特别有价值。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他是当年阿富汗报纸抗苏战争中的英雄,可是有谁知道他往往在战斗之前突然病倒?有谁知道阿富汗战士讨厌他的行为,宣称他与其他阿拉伯同志「无用」?有谁知道他对妻儿的生活行为非常纵容?此外,我们也发现本拉登所发表的许多言辞被保留在各类书籍、影片与录音带中。这些材料把本拉登塑造成一个有声有色的立体人物。例如有一录影带显露,他在十七岁儿子的结婚典礼中颂诗庆祝,而那恰是他的两个身藏自杀炸弹信徒驾驶小艇在阿拉伯海撞炸美国军舰炸死十七名水兵后不久。他的贺诗:

一艘驱逐舰,甚至胆大人士也生怕,

它在港口与海面上激发了人的恐惧,

它骄横傲慢、扬威耀武地驶入波浪,

它满怀幻觉,渐渐地碰到它的厄运,

等候它的是艘在波浪上起伏的小艇。

本拉登的副手扎瓦里是个埃及医生,早於一九八十年代与本拉登相遇,他的激烈思想大大地影响了出生於沙地富家的本拉登。他成为这个沙地青年的「邪恶思想导师」。他亲自挑选后者的保镖,并督视他的医疗(本拉登患有爱迪逊氏病)。据赖特解释,本拉登在遇见扎瓦里之前并无政治深见,可是他在阿富汗所领导的抗苏战争造成了他的声誉,扎瓦里觉得大可利用,他自己青年时曾在埃及坐牢受过酷刑,阿盖达使用自杀炸弹乃是他的主意。在他的薰陶下,本拉登终於成为积极活动份子。

西方伊斯兰青年的羞辱与自卑心理

赖特写道,在阿富汗战胜苏联侵略军队后,本拉登原想退出阿盖达组织,返回沙地务农,但是美国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继续在沙地驻军,令他极为愤怒,而美军於一九九二年在索马里的活动(其实是人道救济工作)也更使阿盖达惧虑.最终,本拉登所领导的伊斯兰反俄队伍一变而为反美恐怖组织。

本拉登所领导的阿富汗反俄战士曾受到CIA秘密资助。当时阿盖达的两个敌人苏联与萨达姆也是美国之敌,那末它怎么会突然转化为剧烈反美呢?对於这个令人好奇的问题,赖特书中有详细分析,结论是:本拉登的反美并非出於文化思想的冲突,而是因为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政治与军事活动。谈到文化冲突,其实他纵容儿子们沉醉於美国文化;那些受训干自杀破坏活动的青年爱看好莱坞影片;本拉登妻妾之一特别喜欢美国的化妆品与性感内衣;另一妻妾有儿童心理学博士学位 ……

很多伊斯兰教青年信徒来到西方留学时都有複杂心理,他们一面指责美国放纵生活,一面又被美国的男女自由所诱;一面对西方女性的放荡反感,一面又被男女接触的自由所迷。他们受宗教束缚的性苦闷造成不正常的性心理。赖特摸透了这类心理:伊斯兰教青年在西方世界所蒙受的羞辱感与自卑感演化为反对现代化的极端心理,进而将杀灭美国人与文化视为理所当然之举.他们并不将自己看作杀人凶手或恐怖份子,而是理由十足、有历史使命的革命份子。

本拉登几乎遇见他的劲敌约翰。奥尼尔。如前所述,奥尼尔如果没有离开FBI,对这些恐怖份子的捕捉必可大有帮助。最令人气愤的是政府各机构间的不合作。FBI人员於二○○一年八月即预测恐怖份子或会用飞机进行自杀轰炸。赖特引证明尼阿波利斯FBI人员之言,此人被上级责备为「谨慎过分」后,愤而答道:「我只是希望能阻止有人用飞机撞入世贸中心。」这样随便一句话竟成为预言,令人寒心。

美国两大情报机构的内斗赖特特别批评FBI、CIA,以及国务院情报机构之间的势力内斗,不肯交换情报。他透露,CIA知道阿盖达高级份子曾於二○○○年一月在马来西亚集会,其中两名后来进入美国,参加「九一一」劫机.CIA竟未及时将此情报通知FBI.这些内部争斗,以前曾有书文论及,但是没有此书所叙的详尽.二○○一年六月十一日,恰在「九一一」前三个月,两个机构人员在纽约争论,竟到互相大骂的程度。书中令人难忘一景是:一个专门负责追踪恐怖份子的FBI人员於九月十二日在办公室中见到几名劫机份子的姓名与照片,发现那些人於一年半前已在CIA掌握之中,但未告诉FBI.那天正是惨剧发生之后一天,那人员悔恨噁心即入浴室呕吐。

《阴影笼罩下的高塔》也对克林顿政府与布殊政府作严厉批评.它指出,布殊於二○○一年一月当政后,对恐怖份子威胁并不看重。而在克林顿任内,一九九八年非洲美国大使馆受炸,美国的反应也不恰当││飞弹轰炸阿富汗的阿盖达训练营,但未杀掉本拉登。阿盖达在本拉登领导下,乃扩展成为全球性恐怖组织。本拉登的希望是引虎入穴,犹如他在阿富汗击败俄军一样地击败美军。虽然本拉登当年视萨达姆为敌,但「九一一」事件乃是本拉登指使,与萨达姆无关.布殊总统还是借故侵佔伊拉克,造成美军目前陷入泥潭不能脱身的局势,可说是正中本拉登之计。伊战三年来,美军丧生者已达二千六百余名,受伤割肢者三万余名,而伊国平民被杀死者也达十余万名。

可是九一一惨案有没有使布殊政府受到教训呢?根据国会「九一一调查委员会」两位主席的结论,美国国内保安措施并没有甚么重要改正。这两位主席一是共和党的汤玛斯。克恩( Thomas H. Kean ),曾任新泽西州州长,一是民主党的索。汉米尔顿( Lee, H. Hamilton ),前任国会众议员.他们近来合着一本新书出版,书名《没有先例:九一一委员会内幕》( Without Precedent :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9/11 Commission ),道出这个调查委员会对政府没有採用他们所推荐的保安措施的失望。这个委员会乃由民主、共和两党人士组成,不具偏见,而两位主席也在美国政界极受尊崇,因此此书对布殊政府的批评可说是公正不倚。

美国驻军中东最遭阿盖达忌恨

当年布殊曾扬言要把本拉登抓住,「死活不论」( Dead Or Alive )。但五年后,本拉登不但仍逍遥自在,而且CIA最近把一个专门追寻本拉登的部门解散。这个部门主脑M.萧尔( Mlchael Scheuer )已辞退,他也警告,近来中东局势,以色列与黎巴嫩之争,也正是本拉登所希望者,美国在该地区政策,恰合本拉登之所好。《没有先例》此书所指出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白宫对该调查委员会的作梗,迟迟不愿交出委员会所要求的文件,此外,受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情报委员会也拒绝合作。克恩与汉米尔顿感到「令人气馁」。

白宫作梗的主要人物是当时白宫法律顾问,现任司法部长的A.贡扎勒斯( Alberto Gonzales )。他的不合作态度,令外人怀疑他是在保护总统,以免总统的颟顸无能可被调委会更明显侦见。委员会所要的最重要文件是二○○一年八月六日的呈报总统的「每日情报」。此文件名「本拉登决意进袭美国」,谓FBI已侦知阿盖达计划进袭纽约的联邦政府机构。一个月后,惨案果然发生。调查委员会要总统亲自作证,布殊开始拒绝,后来只见一小时,并不准有公开纪录。最后他要求与副总统切尼同时作证,其用意可想而知:1、自己不明之处,可由切尼代答;2、免得如果分别作证,他与切尼之言有矛盾。

调查委员会另一失败是无法获得被拘禁的「九一一」嫌疑犯的证词,因CIA首脑邓纳特( George Tenet )一口拒绝.两作者写道:「他们告诉我们,甚至美国总统也不知阿盖达份子被拘禁在哪里.」委员会乃向总统请示,又被贡扎勒斯居间作梗。后来他们只能向CIA作书面询问,他们认为质问那些被拘禁者特别重要,能明瞭劫机者的背景及宗教信仰深度。据传那些劫机丧生者虽是伊斯兰激烈份子,但有的违反教旨,饮酒吸毒,有的男女性关系随便,因此,如果宗教不论,他们仇恨美国的最重要因素乃是美国的中东政策。汉米尔顿这样问FBI人员:「你们比任何人更深入查询、知晓这些人的生活背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人为何要干如此凶恶之事?他们的动机是甚么?」

FBI人员答道:「他们仇恨美国。他们与巴勒斯坦人民认同,他们与受暴政压迫下的人民认同。他们把愤怒集中於美国。」克恩与汉米尔顿的结论是:「我们必须认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间冲突的消解,乃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保持长期关系的要素;美国军队在中东的驻佔乃是阿盖达行为的主要动机.」

这样说来,布殊目前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如继续不变,另一个「九一一」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二○○六年九月一日於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