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中国人的心灵史——对张扬电影《向日葵》隐喻性的解读

青年导演张扬的最新电影《向日葵》在片尾打出了“以此片献给我们的父亲”这样的字幕,但我以为在观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可以得出这是一部充满对中国社会和历史进行复杂隐喻的电影,无论影片的故事情节还是场景道具的布置时刻都体现出导演的匠心,通过这些细节不断的向观看者传递着一种特别有意味的暗示。

影片在主人公也就是故事的讲述者张向阳的出生作为开端,而他的名字是因为院子里开满了向着太阳的向日葵,向日葵因而成为这部影片的一个独特的细节在反复传递给观众信息,诸如影片主人公的名字,诸如这部影片的名字;在影片中向日葵出现了四次,但每次都很关键,第一次是张向阳作为新的生命的出世那是满院子的向日葵,第二次是父亲张庚年从五七干校回到家中后从新在院子里开辟出一块土地用来种植向日葵,这一次父亲的生命获得了重新意义的解放,张向阳也诸如这向日葵一样围绕着太阳般的父亲,第三次则是张向阳的儿子出世后他们回到作为画室的仓库前,看到了一盆盛开的向日葵,这盆向日葵被认为是父亲送来的礼物;最后一次向日葵的出现则是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刻整个画面中出现了田野中的向日葵,这时从画面中传来了父亲的画外音,他将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理想的生命做最后的奋斗,这种戏剧化的处理让人想到了晚年托尔斯泰的出走,他们都代表了与过去自我的决裂,意味着一次悲壮的自我精神的蜕变。

由此可以看出影片中向日葵代表了一种吸引与被吸引的关系,一种新与旧的挣扎与撕裂,在电影中父亲与儿子的矛盾冲突以各种形式反复的出现,这时影片往往会出现一幕关于向日葵的油画特写,这副油画就悬挂在家中的墙壁上。向日葵可以说是一种别具象征的暗喻,它反复的出现在整部电影之中,同时它也会让我们自然的联想到著名画家梵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梵高画笔下的向日葵热烈,蓬勃,色彩鲜艳浓烈,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视觉冲击,但同时这些向日葵又给观看者一种尖锐的感受,这些向日葵大多已经被砍了下来,因而给人有一种受伤的感觉,这些与电影的整个风格基调非常相似,更为巧妙的是电影中的人物无论是父亲张庚年还是儿子张向阳都是画家,父亲作为传统的意识形态下的主流画家,他的一只手在文革中的五七干校被残忍的打成残疾,而儿子在成为画家之后所作的画作也都是非常先锋和独特的画作,具有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反叛的尖锐与独特。

《向日葵》作为一部寻找父亲的电影它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俄罗斯的电影《小偷》,两部电影在一定层次上都代表了对于父亲这个人类永恒的象征形象的寻找,而且这两部影片在寻找中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唯一不同的则是影片最后的结尾,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它的确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它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社会与历史最切近灵魂的反思。在俄罗斯的电影中,主人公也就是影片的讲述者“我”在出生后对于父亲是缺失的,父亲因为战争死在了战场上,母亲将“我”生在了大雪泥泞的荒野之中,而在中国电影中儿子张向阳的出生是父亲在场的,但他的父亲在其童年的生长中同样是缺失的,父亲张庚年在文革之中被打成了右派在“五七”干校劳动,在两部影片中主人公作为儿子的“我”都是在自己刚刚懂事重新获得父爱的;但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获取父爱的方式都在经历着由拒绝、疏离、接受到反抗的这一过程,唯一不同的是在俄罗斯电影中父亲被彻底的拒绝,“我”用枪将父亲打死,而在中国的电影《向日葵》中影片最后父亲自我获得了解放和反思,儿子在内心之中也获得了对于父亲的认同。

那么我们来简单的比较一下这两部影片在对于父亲情感接受上的相同性,在俄罗斯电影中主人公刚开始不愿意称这个新出现的父亲,具有喜剧色彩的是父亲与母亲在做爱的时候他认为这是对于母亲的伤害,而在中国的电影《向日葵》中我对于父亲的出现采取了冷漠和拒绝,巧合的是当儿童的张向阳发现父亲和母亲晚上做爱时他也认为这是对于母亲的一种伤害,导演张扬在这里处理了一个将小猫甩向父亲和母亲的床上的镜头;这都可以表现为作为寻父者对于父亲这个陌生面孔的出现的拒绝;但随之而来的则是长时间的疏离,在俄罗斯电影中父亲原来只是一个小偷,他并不愿意真诚的对这个儿子担负真正的父爱,唯一的一次是儿子受到同伴的侮辱的时候父亲拖扬以武力进行解决使得我感到内心温暖和自豪,在主人公“我”认为父亲就是斯大林的儿子的时刻“我”对于这个父亲的崇拜和期待才达到了顶点,但作为父亲的精神认同还要等到拖扬被抓住之后,“我”和母亲前往探望的时候在寒冷的俄罗斯原野上喊出了整个影片唯一的一次“爸爸”,令观影者无限地感伤;在中国电影中,“我”与父亲则是一个长期的疏离与拉锯,这种心理上的距离表现在父亲与儿子在控制与被控制上,父亲强迫儿子学习画画,儿子则是拒绝,在影片中我们感到作为儿子父爱同样是缺失的,父亲的形象是专断、冷酷、固执甚至蛮横,影片中唯一让人感到父爱的是,当地震来临的时刻,逃跑到房顶的儿子在危急的时刻跳入到父亲的怀抱之中,之后儿子与父亲到河里一起洗澡,然后躺在河边温暖的阳光下睡觉,影片在此有一段细腻而温馨的镜头,父亲看到凉晒的衣服被风吹跑之后去追寻,儿子醒来后发现父亲消失了,慌乱之中儿子喊出了让我们等待已久的“父亲”这两个字。尽管张向阳与他的父亲矛盾和冲突不断,但在电影的结尾之中,他给我们了一个不同于俄罗斯电影的答案和结局,在《小偷》中我由于受到欺骗,感到绝望然后亲自杀死了父亲,完成了作为成人的仪式,而在中国电影之中主人公张向阳最终理解了父亲,他以作为父亲的职责来完成了作为一种成人的仪式,在俄罗斯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精神绝望后的重新开始,在中国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思想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的延续与更新,这就是两部影片的不同也是这个影片非常关键的一个核心。

如果仅仅将《向日葵》理解为对于寻父这个主题的延续,那么对于整个影片的解读将只仅仅完成了很少的一个部分。在《向日葵》中我们其实不难看到一种权威与反抗之间的较量,作为权威的象征的父亲尽管也是一个受害者,但他在这个家庭中的权威形象在不断的巩固,特别是对待他的儿子,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父亲为了强迫儿子画画,儿子要拉屎被拒绝之后,儿子将屎拉在了裤子上,然后又遭到父亲对于儿子的殴打;在整个影片中父亲对于儿子的专制与权威无处不在,从学习画画,考大学,交女友,女友堕胎到妻子的生孩子,儿子的一切都在父亲的权威的威压之下,而且这些往往最后也都以父亲的权威获得胜利为结果;而儿子对于父亲的反抗则是对于自由的一种强烈追求,这是对于人生的自由支配的渴望,它也同时表现在整部影片之中,从刚开始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遭到儿子弹弓的射击开始,到他没有参加补习偷偷在公园做生意交女友,从他决定离开父亲的控制到广州去做生意到他最后即使成为画家也是与父亲的传统风格相抗衡的先锋与异端,但儿子的整个追求与反抗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和内心痛苦的。影片中有讲到儿子为了看电影,但父亲强制他画画,儿子在父亲酣睡后偷偷来到电影场,但等他刚刚坐下电影就结束了,此刻对于一个儿童的内心来说是无比的愤怒与感伤的,也势必埋下了一颗反抗的种子;为了摆脱学习画画更多是为了反抗父亲的这种权威的专制,影片中有两个镜头非常残忍和恐怖,一次是儿子试图将自己的手放在缝纫机下伤残,一次是儿子拿着一颗即将爆炸的爆竹试图将自己的手致残;还有一个镜头是父亲为了寻找儿子来到北海公园,在冬天的公园的冰面上追逐中,父亲不小心掉入了一个消融的冰窟窿,儿子流着眼泪望着执拗的父亲并将这个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塑造儿子一生的父亲拉了上来;这是一个让人感动也让人无奈和辛酸的画面;可以明显的看出,导演试图在告诉我们尽管父亲是专制的、权威的、落伍的、固执的,但他有一颗善良、正义和充满爱的心灵,特别是对于他的儿子。这就是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影片最终以父亲的反思和儿子的宽容作为结局也是试图告诉我们这种专制以及对于自由的压制恰恰是因为爱,因为想让他所控制的儿子过上自己梦想的幸福生活。

《向日葵》这部影片其实在反映整个中国社会三十年之中作为一个最普通的公民的心灵的变化,它真实而富有情感的向我们通过一对父与子的矛盾冲突与和解来表现这个过程,从影片开始富有寓意的1967年儿子的出生,到四人帮结束的1976年儿子开始反抗,到1987年思想解放儿子开始做生意,到1997年世纪末儿子举行画展;同时,在整个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十年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完全经历过的所有的历史事件,文革,五七干校,四人帮倒台,大地震,伟人去世,思想解放运动,离婚分房子,前卫艺术等等,从宏观的革命叙事到微观的现实利益全部包容到这样的一部电影之中,他试图在讲述这个国家的人民在经历如此丰富的灾难但他们依然是在按照自己的心灵去生活,无论是麻木还是觉醒,无论是反抗还是宽容与理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