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二书——读张爱玲

之一:读张爱玲《赤地之恋》

不知怎么的,在读《赤地之恋》时,老想起《倾城之恋》,似乎觉得这是一个姊妹篇。实际上全不一样。读《赤地之恋》时那种压抑、绝望、被“上帝”抛弃、找不到活路的感受,是我小说阅读经验中所仅见的。昨晚读完全书,已是半夜2点20分,起来觅食,犹觉内心翻腾。想到《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此时的张爱玲,怕还没有看到,无处容身,究竟会是怎么样。读完《赤地之恋》,我想,张爱玲后来明白了,我也明白了。

之前看国内评论,都说《秧歌》和《赤地之恋》是意识形态的,张爱玲在描写她不熟悉的事情,小说价值有限。复旦大学删节版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玲章结尾处说:“同时她也默默地观察上海和附近村镇在新政权下的生活。这些印象收集起来,使她扩大了她对于中国的一些看法。她一定也看了很多当时的戏剧和电影,读了很多当时的杂志。”这几句隐约其辞。我读过该书香港版,也不记得原文是什么。但是读完《赤地之恋》,我倒要说,张爱玲是真正了解中国的。冷眼向洋看世界,张爱玲下笔冷到骨子里,内心却有许多沉痛,难以言诉。

从《倾城之恋》到《赤地之恋》,令我想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李煜的句子:“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前期词,多轻薄;一旦归为臣虏,感慨遂深,境界始大。张爱玲何其相似。

大学生刘荃,跟恋人黄绢相似,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遭遇土改、三反、抗美援朝,谨小慎微,最终刘荃获罪,黄绢以牺牲自己爱情和幸福为代价,救刘荃一命。除了朝鲜战场一段描写不是张爱玲擅长之外,全书纯于细微处见功力,这才是张爱玲。到处可见的死亡,虐杀,自戕,张爱玲以极冷之笔调写来,令人不寒而栗。张爱玲太了解中国了,旧式家庭的勾心斗角、机关算计,本来就使张爱玲的小说显出阴森森的气氛,现在还要加上恐怖。从小山村到大报社,人人自危。人人自危还不够,因为只有互相倾轧,在权力斗争的刺刀见红中获胜的一方,才有可能活命,维持肉体生存。

白流苏和范柳原,尚可以在乱世做一对平凡夫妻,刘荃和黄绢,他们别无选择,无处可逃。你任何可能的出路,都已经被堵死了。即便在韩战的俘虏营,还有亲共者的谋杀。

在读《赤地之恋》之前,我听说小说的基本内容,总是很疑惑,张爱玲何以要写这么一部小说?现在我明白的是,张爱玲是一个明白人,她太明白了,她较很多同代的知识分子明白得多,何止一层?张爱玲又是一个爱中国的人,中国之于她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具体的文化构成,是风俗、生活习惯,以及一个可以容纳个人喜好的自由空间。香港沦陷,机枪炸弹,尚能容下白流苏和范柳原啊。

我说这是一本“死亡之书”,首先因为这确实是一本充满了死亡、虐杀和自戕的书。还有就是个人生存空间的死亡。还有就是张爱玲所爱的那个中国文化的死亡。

刀俎之间。我们是砧板上的肉。

先前我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张爱玲。小说写得确实好,但也就觉得是个才女而已。现在看来,张爱玲是不能被“而已”的。我要继续读她的《秧歌》。

感谢周兄,慷慨借书给我。

2006-10-23 00:28

之二——张爱玲《秧歌》

在小说的封四,不知道是谁,写了这么一段话:此书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书名大可以题作“饿”字——写得真细致,忠厚,可以说是写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

的确,饥饿太漫长,漫长到近似无休止的酷刑。死亡,鱼死网破,或者等待中煎熬而死,无论哪一种死亡,似乎就是农民们唯一的结局。我还是以为,跟《赤地之恋》一样,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死亡太巨大了,死亡又太普通了,那些被炸飞的骨头和血肉,被踩踏而死的小女孩阿招,难道就这样肥沃着生养中国人几千年的土地。血沃中原肥劲草,普通民众的个体生命,在革命的宏大叙事里面,实在不算什么。

金根和月香,一对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夫妇,他们什么也不知道,意识形态、反革命、党派之争,离开他们远的很,他们只想填饱自己的肚皮而已。他们只想在一个较为特殊的日子,吃上一顿干饭。在读到120页的时候,金花回家向兄嫂借钱一段,我实在熬不住,鼻腔酸涩,几欲落泪。

有人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带有原罪感,怕有几分道理,面对这种无止境的饥饿,知识分子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托斯陀耶夫斯基说,我只是担忧,我配不上所受的这些苦难。张爱玲在跋中这么说:这些片段的故事,都是使我无法忘记的,放在心里带东带西,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总算写了出来,或者可以让许多人来分担我这沉重的心情。张爱玲的话没有托斯陀耶夫斯基那么煽情,但我读完全书,心里确实沉重的如同灌满了铅,这种沉重不是分担,而是传染。

我说张爱玲太了解中国了,什么都逃不过她的红尘冷眼。在这个小说的意义上张爱玲甚至比鲁迅更了解中国。她看到了鲁迅没有来得及看到的东西。在赤贫的大地上,农民们的血肉可以被不断的、一次接一次的压榨,似乎那里是一个无穷的矿藏。直到油尽灯枯。

张爱玲太爱中国了。在上文里我说她爱的这个文化,这个自由的空间没有了。这次我更发现,她还爱人,爱这些个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着的佝偻的人民。——他们多么麻木啊,多么不觉悟啊,多么逆来顺受啊,多么阿Q啊——但是张爱玲爱他们。我看到张爱玲以前小说多写封建大家庭,多写小资产阶级,多写上海市民社会,我还以为她的视野和情感就言尽于此了。

封四里说张爱玲写得“忠厚”,忠厚一词,说得真好。但我还是愿意用“冷”这个词语来形容。《庄子人间世》里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张爱玲就是这样的内热,包裹在不动声色的对饥馑的描绘中,对残酷的虐杀的描绘中。

我今天明白了张爱玲这句话的意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有大慈悲。

《赤地之恋》《秧歌》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

2006-10-25 00:41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