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三垣笔记》载:“予入刑垣,见一切廷杖拿送并处决,并锦衣卫送驾帖至科,俟押签持去。予初谓故套,及署印,以赴廷推归,见校尉森列,持杖不下,一应杖官已解衣置地。予问何待,答曰:”非科签驾帖,则不得杖耳。‘然后知此为封驳设也。今仅作承行耶!予召数老书手问封驳云何,皆云不知。“
这位驻刑部监察局官员,刚进刑部时,看到行使所有廷杖、缉拿和处决等刑罚,都有锦衣卫拿着文书来刑科——即刑部监察局,等画押后才走,开始李清以为只是一种备案性质的惯例。等到正式署印上任后,有一次去参加干部部门的考察谈话回来,看到一帮校尉森然环列,拿着棍杖迟迟不动手,一个准备挨打的官员已经解开衣裤,在地上露出屁股。李清问在等什么呢?行刑的说:不拿着刑科批准的文书,就不能廷杖。至此李清才知道这道手续是为刑科审查厂卫用刑并可以否决的一种权力,现在变成只能画押签字表示同意的摆设了。他回去问刑部办事的老书役什么是封驳权,竟然没人知道。
从李清的描述可知,作为最高司法兼刑罚机关,刑部对厂卫惩处犯人,还是有一种监督机制,可以最后审查并行使否决权,这是一种权力制约的设计,可是到后来沦为摆设了,谁也不敢行使否决权,害怕报复,久而久之连老科员都不知道自己部门还有这种权力了,只能机械地盖印表示同意。而行刑的厂卫也觉得刑部理所当然要同意,没有否决的可能。所以他们把受刑的官员抓起来,扯掉衣裤后,等着去刑部办手续的警察拿批准的公文回来。——也就是说,他们从没想到如果刑部不批准,岂不是个笑话?
这让我想起前两年一则真实的司法笑话,法院还没有开庭审理,审判书已经出来了,并有记者提前知道审判结果做了报道,搞得审判机关非常被动。
李清还记载了看守所索取钱财之公开大胆:“傅司马宗龙以复疏拂上意下狱,入门即索钱,及行至‘天下太平’一门,钱尽,监门者闭不使入。宗龙彷徨门外,俟续取钱至方入。又原任谢少司马器光,下狱,为牢头索诈不成,被击数掌。”
大司马和少司马是兵部尚书、兵部侍郎的古称。这么高级别的官员被抓到监狱里,照样被狱吏索贿。这做尚书的比做侍郎的精明,更懂得规矩,钱没带够让人回去取,而侍郎脾气倔,不理睬牢头,人家毫不客气大巴掌伺候。——监狱里“天下太平”这个标语,真是莫大的讽刺。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水浒传》和《西游记》都成书于明代。《水浒传》中的人一进监狱,向狱吏交“常例钱”是第一道手续。林冲一进去主动交,立马免了皮肉之苦;戴宗在不知道宋江的黑老大身份前,“贼配犯”没有主动孝敬他,他勃然大怒准备给这个不识相的犯人一点颜色看看。《西游记》说玄奘西去取经,是受唐太宗委托,报答佛天让他延续十年阳寿。李世民第一次“假死亡”,灵魂到了阴曹地府,因为事出突然,身旁没带钱——好像这样高级别的领导人没有自己带钱的习惯,被小鬼纠缠。到了那个地方,人家才不管你是大唐天子呢。不得已有人告诉他大唐阳世间有一个老头,经常烧纸钱存在地府某处,陛下可以去拆借一部分应付小鬼,还阳后再酬谢那老头。唐太宗照此办理,才打发了那帮要钱的小鬼。吴承恩分明是以对人世间的印象来写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