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性感国学”

  现代传媒有一种力量,化神奇为腐朽!用另一种语言说就是“从神坛回到人间”。

  国学这个词的出现,并不是呼应时尚,而是基于西化、全球化的恐慌,还有挥之不去的自卑感。在某个时期,国学或许是面旗帜,但在今天,它越灭越庸常。一个词听多了之后,难免反感。

  暑假看到“国学家”们开了博客,将一些旧文章贴出来,实现了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革命性变化。国学也要娱乐了,娱乐越来越有文化,中西合璧了。好象是莫言写过一篇小说,主角是个混血儿,有严重的恋乳癖。文学家的臭觉好过学问家。

  这个月,“国学辣妹”浓妆上网,光速传播。不知道是“国学辣妹”的自作主张,还是网络编辑们的色情癖发作,“国学辣妹”对性开放、情爱的追求远比她的“祖先”白居易热辣。北大教授将章子怡与孔子对比,他与“国学辣妹”应该好好交流交流。因为两人都触及到了一个问题:冷兵器时代的思想如何在网络时代“保鲜”?

  中国人一贯善变,孔孟二老早就为子孙们的善变找到了借口,那就是“文武革命”。你不合我的意,我可以革了你的命!按儒家的话说,君子要唯义为从,义从何而来?问天去吧!天派我来杀了你,你就得认命,你的子民也得认命。更朝换代,中国文人用“文武革命”遮羞,心安理得地做着遗老。葛兆光有篇文章:《明代衣冠何处寻》。朝鲜人来到已是清王朝的中原,穿着明代服饰,在汉人知识分子面前洋洋得意,汉人也觉得心里发虚,将之归罪于满人的杀戮。两者的心态都是很有趣的。

  扯回来说,所谓的“国学”要在现代传播,难道在现代化的传媒之外,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绵长如斯,那是因为它被历朝历代的皇帝――不管他姓什么,是什么民族――认作了国家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现在换天了,农村、城市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文化的阵地早就在官方语言中沦陷了,传统文化注定是小众的东西了。

  传统要重新回到大众,最好的办法是将传统溶入当下的制度建设,而不是将它交给娱乐的魔掌。

  这可能有点想当然。但是,传统不能总是“扶贫”或“保护”的对象,众所周知,中国有很多地方是越扶越穷的,甚至穷到一年到头都在等扶贫款。被“保护”的传统,它的最终命运难逃死亡。通过制度建设,将传统文化、精神输进大众生活。比如在基础教育中加强传统艺术教育、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成人仪式,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多利用传统中的合理因子。断裂式的发展是数典忘祖,最好是传承式的发展。

  孔老先生已经有标准像了,早先,马克思也有标准像,马克思和孔子结合在一起,是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