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情书色:《子夜》原来是“黄书”

 

林斤澜在《劫中书话》中说,所谓“十年浩劫”是从“书之劫”开始的。他发现运动一开始,单位图书馆的书籍一批批下架。某日,茅盾的《子夜》也不见了。他就问图书管理人员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革命名著,可不敢随便处理;是照着单子下的。林问:单子上怎么说?答曰:只有分类,别无罗嗦。又问:归在什么类?管理人员一查,说:黄色类。林先生说,得知这个答案后,“众生皆成丈二和尚”。


中国八十年代曾有“卡夫卡热”,人人都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可是林斤澜说,其实,卡夫卡的书六十年代初已来过中国。“那时候,”林斤澜写道,“借三年自然之后的‘小阳春’,出过一套文艺界内部发行的翻译书,统统淡黄封面,无饰,口头就叫做黄皮书。其中一本卡夫卡的集子,收有《审判》、《变形记》、《城堡》诸作。”这个集子1966年1月出版,到得读者手中,虽是成书之日,也是烧书之时。八十年代卡夫卡再来时,“侧目诸公中有称卡夫卡为‘嘎不嘎’的,也值得补一笔。”林先生说。


“文革”前十七年间出版的书籍,现在收藏起来已颇不易,许多书几近绝版。作家路翎因“胡风”案牵连,几百万字的著述坊间难以见到。改革开放后,同是“胡风分子”的牛汉得知路翎手中竟没有一本自己的初版书,即把自己珍藏的路翎《在铁链中》初版本送给他。路翎一见,全身颤抖,泪流满面。


1966年“破四旧”的高潮中,苏州古旧书店出现“古旧书店是封资修黑窝”大字报,群众要求将店中所存古旧书籍尽数销毁。店方迫于压力,将库存中戏曲小说、弹词、宝卷、佛经、家谱等清理出来,装满两条船,运往横塘红光造纸厂销毁;另派专人监督下缸,以证明古书确实变为纸浆。



1972年10月,苏州古旧书店恢复营业,收购古籍工作随之开始。是年冬,得知吴江县黎里镇废品站积有大量线装古书,即派人迅速前往“营救”。可是迟了,三船古旧书已转售于无锡洛社纸厂。业务员遂循踪而至,惜又晚一步,绝大多数已经下缸。最后还是从剩余原料堆中拣出明清版残本和普通线装书六百余斤,虽无大补,聊慰书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