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民党力邀作家龙应台出任监察院委员,龙应台经过“24小时的严肃思索”,婉谢这一诚意邀请。龙应台认为,监察权落空的社会乱象固然严重,但是台湾社会目前更缺的仍是理性的中道力量及独立思维,她决定继续以独立作家的身份为台湾发声。这则新闻很有意思。龙应台曾放弃文人身份入主台北文化局三年,体验到政策推行的艰辛,体味到建设比批评更难。曾经在1980年代疾呼“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把野火燃起无数“生气运动”的龙应台,为何20多年后,呼吁理性的中道力量?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大题目。简单来说,社会往前推进,阶段不同,问题跟着不同。
某周刊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推出专辑,题目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50个改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进步的生气细节”,分别就医疗、教育、住房、消费、出行、社会等诸多领域,直接指陈种种侵害百姓利益的日常之事,触目惊心,犀利到位,读罢叫好。编者在前言中牵引出龙应台当年成名作,对比两厢社会咄咄怪事,当年龙描述的景象,跟当下中国竟如此相像,假奶粉、毒针头,甚至可以安全过关的古装历史剧。怕事又自私的中国人,需要生气自救的社会运动,社会的真正进步需要每一个人逐渐成熟的公民意识。这是社会发展特别重要的一环。
薛涌的新书《草根才是主流》是其报刊时论的最新结集,内分诸多专辑,从宏观层面展开对自由派主流经济学家、富人的财富态度、言论空间、中国高等教育及北大的批判。薛涌借用阶级斗争里的“批判”一词(汉语经过革命洗涤,确乎难寻更好的词汇了),那么重的火药味,其实与“为什么不生气”是一个意思,针对某种越来越显得理所当然的特权和怪事,发皇帝未着新装的真言。
书名颇堪玩味,据说还引起了某著名经济学家的警惕,认为有否定改革的民粹倾向。我看这样的担忧不必有。中国再也不可能走回头路,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为每个中国人都已是这场经济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既得利益者”。呼唤草根权利,要求重视底层权利的民生关怀,与生气运动一样,都是在既定框架内可行且必要的功课,在意的是真正的公民意识。
这种民生关怀越多,民众的警觉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越高。有时候我在想,如果草根真能成为主流,反倒不可能出现左倾、民粹,20世纪的左祸,只是以底层为图饰,饰者伪也。因为,草根是注重实际的,更是生活化的。
薛涌以他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的经历来谈草根社会。他的爱女五岁时,参加了童子军。这个结构松散的组织在美国孩子中非常流行,不过是几个家长凑在一起,轮流志愿带孩子而已。但据童子军网站介绍,美国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在童子军卖饼干开始的。童子军的差使是推销饼干,目的实际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和经营技能。饼干卖完了,大家凑在一起算账,让孩子们讨论钱该怎么花。结论是把钱一分为三,第一部分给组织者,因为人家义务劳动,还要自己缴钱,不公平,所以孩子希望能把志愿者倒贴进来的钱给付了;第二部分捐给那些无家可归者;第三部分留下来给孩子们开个庆功会。这样是非常“草根”的教育:什么都不是白来的,必须是自己挣来的;挣来钱后,再要想想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这是小处,却更让人见出真义。
草根真正成为主流,人性化的价值观从小处得到伸展,大概就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