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台湾文学馆接受林海音子女捐献大量作家手稿

300位作家手稿 长驻这里

上周,林海音、何凡的子女,整理出2600余件父母的文物,捐赠给国家台湾文学馆,其中包括1650张文友照片、信件600余封、林海音的手制旗袍200余件等。这对夫妻在战后文坛扮演极重要角色,他们不分年龄省籍地提携后进,因而有「林海音家客厅就是半个文坛」的美称.林海音的长子夏祖焯表示,将这些重要文物捐给台文馆,纯粹是地理与生活环境的认同,也符合父母一生对「文学是超脱政治的独立艺术」的信仰。

是徵集,也是搏感情

於此同时,台文馆也公布现有馆藏文物清单,将文物分为手稿、信札、照片、图书、期刊、报纸、视听资料、书画、器物及其他10类,迄去年底,已有近9万件的作家文物,其中包括三百余位作家的手稿、一万六千多封文友往来的书信。这些文物的徵集,除了作家本人及家属主动捐赠外,主要由台文馆研究组的研究员,与捐赠者长期沟通联系,取得彼此的信赖与共识.例如,作家朱西甯刚过世时,当时文建会的黄武忠处长,正为台文馆文物典藏计画四处奔走,他诚恳地向朱家说明典藏环境、管理应用等办法,并提到「捐赠」在 中国与台湾还是难被家属接受的观念,若朱家答应了,也许能有带头效应。朱西甯女儿、作家朱天心表示,当时全家几乎不用考虑商量,当场便决定捐赠,并着手整理所有父亲的手稿、奖章、书信、器物,一共近3000件。朱天心说,最近老作家舒畅过世,朱天文与台文馆研究员一同整理舒畅的遗物,研究员认真且慎重的态度,也让她分外感动。

目前,专责作家文物收集的台文馆研究组研究员,每月会定期探访作家,关心作家的生活与身体状况.助理研究员刘维瑛表示,探访时常常觉得,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作家最后愿不愿意捐赠文物,而是每次听老作家说故事、搏感情的经验,更觉可贵.而过程中最难过的,莫过於听到文物意外被清掉了,例如作家张拓芜整理好的整箱书信,被外劳当作垃圾丢掉。害怕这种「来不及挽救」的情况发生,台文馆将30到50年代的作家,当作现在最迫切联系的目标,刘维瑛说:「因为他们人数太多、凋零速度太快了。」

作家文物具重要价值

作家是一个国家及地区的重要文化资产,作家的文物则是体现他创作生命的重要史料。日前「俄罗斯三巨人」文学展时,读者们看到普希金婴孩受洗时穿的衣服,仍保存完好,惊讶不已。朱天心说,父亲的骨灰就摆在母亲床头,家人与之安然共存,但每次接近台南的台文馆时,总有上坟的心情,因为那里与文学相关的遗物,才是对父亲的完整回忆。

朱天心今年初在日本奈良一个民间博物馆恰巧参观到几位重要大师代表作品的手稿特展,「看到我最喜爱的三岛由纪夫连剖腹自尽前的字迹,都一字一字清清楚楚、意志饱满的,让我证明自己没有读错作者。」朱天心说,天地之大,这些手稿应有容身之处。

而去年11月柏杨将手稿等文物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令 台湾各界大叹可惜,也促使台文馆积极筹画数位典藏计画。

作家手稿的留存有多重要?有一例可证.张爱玲生前因找不到费时多年翻译的《海上花》英文手稿,特报警协寻。这份张爱玲过世时,都以为再也找不回来的手稿,后来在她过世两年后,在捐赠给 美国南加大的两箱文物中意外「出土」,由学界严密考证润饰后,《海上花》英译本终於在张爱玲逝世10周年之际出版,也为张爱玲的文学遗产再添一笔.

张爱玲文物尚未收藏入馆

台文馆公布的蒐藏办法中,提及「不论其所在地域、作家国籍、创作主题类别、使用语言等,在台湾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之价值,能够从各种角度切入呈现台湾文学多元发展面貌者,均在蒐藏之列。」不免让人联想不曾在台湾 生活、却对台湾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张爱玲,其相关文物是否有机会入藏台文馆?

张爱玲作品的出版者皇冠文化公司,拥有为数极多的张爱玲遗物,几年前还曾举办过文物展,在2005年出版的《沉香》书里,亦附了这些珍贵遗物的照片,包括:手稿、衣物、手錶、剪刀,及友人林式同文章中描述张爱玲晚年始终穿着的「浴室拖鞋」等。但皇冠出版总编辑卢春旭表示,皇冠目前暂没有捐赠计画,仅供个人或单位依研究之需,向皇冠提出参阅申请。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兼台文馆代理馆长吴密察表示,文学家的文物与历史文物的差别在於,历史文物近年隐然形成「市场」机制,历史博物馆还编有「徵集费用」的预算,供收购文物之用;但文学显然难以用「价格」衡定,任何文物都可说是无价,也因此,只能回到「人」的 关系,建立信任。台文馆是否会积极争取收藏张爱玲的文物?吴密察表示会与皇冠接触,试探捐赠意愿;也希望各界若知道哪位作家的文物在哪里,都能主动与台文馆联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