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辅导员出身的胡锦涛,自从上台以来,奉行着学古巴和北朝鲜的政治路线,悄悄地背离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方针,一步步退向毛泽东式的极权时代。当年马克思所说的历史通常重复二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很可能会在胡锦涛身上应验。假如毛泽东的独裁是悲剧的话,那么胡锦涛走向卡斯特罗式或者金正日式的独裁,就会成为一幕喜剧。这幕喜剧的最大喜剧性可能在于,胡锦涛最后学成的既不是卡斯特罗,也不是金正日,更不像毛泽东,而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俭。以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闻名天下的胡锦涛,不知有没有读过那位崇祯皇帝的故事。假如他真的想对共产党的天下负责,他还真应该读一读。要不然,哪天断送了人家打下的红色江山,还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邓小平改革的一个致命伤,在于他不懂得如何使中国走向民主联邦。邓小平成功地以退休的方式结束了终身制,并且以权力均衡作为党内民主的临时代用品。可惜他毕竟只是个实干家,在政治能力上是个巨人,而在思想文化上却是个侏儒。邓小平以后的江泽民,很想在思想文化上补课,并以三个代表的理论,修正僵硬的主义,软化专制的权力。当年邓小平时代那种权力在元老之间的均衡,到了江泽民时代,变成了同僚之间的均衡。亦即江泽民和朱容基,再加上曾庆红的三足鼎立。
按说,这样的均衡随着江泽民的退出,也转入了胡锦涛时代:所谓胡温体制,外加曾庆红。红色世家出身的曾庆红,有着许多非太子党背景的高级官员所不具有的灵活性和宽容性。曾庆红虽然不是民主的化身,但他却是权力均衡的一个象征,也是防止最高权力沦入独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点。当年在上海主事,曾庆红的口碑与朱容基不相上下。区别在于,朱容基的威信家喻户晓,而曾庆红的开明,仅在圈内盛传。在毛、邓这二个不同的时代里,曾天然属于邓时代。尽管很难指望曾在政治改革上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举止,但他至少不会把中国拖回到古巴和北朝鲜的境地里。最为重要的是,曾将成为胡锦涛时代权力均衡的一个重要标记,当然,同时也会成为他人走向独裁的一块绊脚石。
平心而论,胡锦涛跟崇祯一样,是个很想有所作为的人物。用志大才疏来形容似乎不太准确,因为胡并无大志。除非把中国拖回到古巴和北朝鲜的境地,也可以算作大志来讲。同样,胡也天生有一种崇祯式的毛病——武大郎开店,用西方科学家的说法叫做帕金森定律。崇祯的为政特点是将所有的朝廷命官全都打发得干干净净,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枉杀抗清英雄袁崇焕。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朝的江山在京城百姓争食袁崇焕之肉的那一刻,就已经土崩瓦解了。崇祯的煤山自尽,不过是袁崇焕之死的续篇。
正如中国式的权力斗争是非理性的一样,权力颠峰的权柄持有者,也经常会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以毛泽东在权术上的炉火纯青,尚且有林彪父子那一幕,更不用说智商更为低下的后继独裁者。胡锦涛一上台,就将自由知识分子作为头号敌人。一个很明显的众所周知事实乃是,比起江时代,胡锦涛治下的中国,言论自由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并且还在继续少下去。与言路的遇堵相应,最高权力圈里的均衡也在渐渐的减少。最高权力的均衡程度,与言论自由的多少,是互相依存的。在中国政治尚未完全进入民主联邦的前提下,权力均衡与言论自由是必不可少的两翼。至于权力均衡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党外民主,那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但言论自由肯定是权力均衡和由均衡走向民主的基本保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权力均衡不过是民口之川的堤坝。假如胡锦涛连这堤坝也要拆除,那么一旦洪水滔天,崇祯上煤山的日子也就来临了。假如胡锦涛看清了那样的结局,相信他也不至于贸贸然地夜半临深池。
2007年2月15日写于纽约寓所
——《动向》2007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