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个故事,说某艺人说评书,大概是三侠五义这样的故事。一段内容快结束的时候,艺人说到众英雄在酒楼上谈论江湖事物,正酒酣耳热之间,忽然楼梯上走来一人,众英雄抬眼望去,无不大惊失色——要知此人是谁,咱们下回再做分解。第二天再接着上回书讲,原来上来的只是个酒保。艺人卖这样一个关子,当然是吸引客人能明天接着来听。不过是个幽默的关子,酒保是不可能这样风光的。
梁山好汉无酒不欢,酒店是经常光顾的去处。一般的情景是这样的,好汉风尘仆仆,来到酒店坐定,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酒保问吃多少,好汉道:休问多少,大碗只顾来筛,大块肉只管来上。酒家当然是殷勤招待,热情迎送。读这样的文字,总会感受到一股英雄豪气。书中酒店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许多英雄故事也是在酒店里发生的。不过奇怪的是,水浒中提到的酒店虽不少,酒保伙计出场的也人次众多,但似乎没有哪个能让人留下印象。酒保几乎是千人一面的形象(当然经营黑店的除外,他们不算是正经的酒店经营者),待客语言也基本是例行公事,按部就班的。基本上问问客人吃什么喝多少酒,然后端酒上菜,了事。接着的情节就完全交给好汉发挥,与酒保没什么关系了。即使酒保有多余的说话内容,也基本上是为情节服务的,酒保的面貌依然是模糊的。如果是因为配角的缘故,也不尽然。象泼皮牛二,也是小角色,但一出场就能碰个满堂彩,刻画得入木三分,呼之欲出。其他郑屠、洪教头等,也只是露面一次,都是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酒保不仅是斟酒上菜,在很多段落里也是不可少的角色。用来引出人物,转折情节。比如林冲流配沧州,就是通过酒保的介绍,才决定去投奔柴进的。武松上景阳岗之前,和酒保言语有些冲突,明知道山中有虎,也不情愿回去,所以才有打虎一段故事。酒保大多数没有名字,毕竟是一带而过的形象,有没有名字无关紧要。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是,林冲在沧州时结识的酒家,是有名字的,叫李小二。他和浑家经营一个小店,自己既是老板又是酒保。书中关于李小二的笔墨不少,他对情节也很有推动作用,这在酒保中算是比较少见的。陆虞侯请差拨和管营商量解决林冲,恰恰是在李小二的店里进行的。李小二将情况向林冲做了汇报。此间一段文笔很能体现李小二夫妻的谨小慎微的心态。不过终归说来,李小二的出现,是为了突出林冲的,李小二的形象还是显得淡薄。
酒保的作用基本是正面的。具有很好的服务意识,以顾客至上为原则。诸如指路,介绍情况,帮助客人买些饭食等,酒保都是有问必答,热情周到的。林冲接替老军照管草料场,旁近的酒家特意免费给林冲接风。“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这样的话听起来很有温情。卢俊义流配的时候,公人吆喝他去打火做饭,卢员外是财主出身,哪会这个,也是小二哥帮的忙。当然这个小二哥不是酒保,是客店的伙计,不过身份与酒保类似,所以不妨等同视之。
酒家客气勤勉,好汉们却不大领情。酒保常常是受辱的对象。这时酒保则让人同情。宋江初遇李逵时,李逵只因酒保说没有牛肉,“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一身”。酒保忍气吞声,还得切好羊肉,再送上来。武松、鲁达、石秀等人也都对酒家相当不恭。
这样写,可能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梁山好汉的粗犷不羁的气质,另一方面可能也和酒家的社会地位卑微有关。酒保的行当,迎来送往,低眉顺眼,可能是为英雄者所不屑的。
酒保的气质和梁山好汉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而水浒毕竟是英雄侠义小说,着意刻画的是好汉、恶霸。在这些人物上不惜笔墨,对酒保这样的小人物就不免忽视。可能是这个原因,酒保的性格面貌常流于模糊。一般的说法,水浒是反贪官恶霸的小说,不过从人物性格来讲,酒保这样的小人物,可能与这些好汉才构成真正的对立。酒保的恭谨老实,殷勤周到,正可反衬水浒好汉的豪放不羁,潇洒作风。有众多酒保的默默无闻,甘做绿叶,也才会演绎出诸多可歌可泣的侠义英雄故事。如果武松一拍桌子,酒保同样气盛,两人与店外放对,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那就英雄非英雄,酒保也非酒保,一部水浒也不知从何写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