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恐惧之邦

近来看了一本小说,名为State of Fear,作者为Michael Crichton(中译为“恐惧之邦”,麦克.克莱顿着(或译米高基里顿),洪兰译,台北远流出版)。Michael Crichton是笔者颇喜欢的一个作者,他的小说以科技为蓝本(此与他是医学院毕业有关),而且往往就人类利用科技干预大自然作出反思,有暮鼓晨钟之效(此亦可能与其考古人类学训练有关系)。

Crichton的故事特式在于其情节的描述,作者擅故事分为不同的段落,就似是电影中不同的章节,而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就化身为旁边的摄录机,将主角的行动、周遭的反应及身处的环境一一仔细地描绘。阅读其小说,脑海里不其然就会将故事情节幻想成一幕幕电影影像(当然,作者的设定必然是西方白人,加上耳濡目染下,脑海中出现的会是汤告鲁斯、尼古拉斯基治等人,要幻想成李连杰、梁朝伟、成龙总觉不是味儿)。

Crichton并非一个擅于进行人物性格素描的作者,所以其故事角色会较为平面,而故事的张力亦并非沿于主角的性格或与其他角色的冲突。Crichton最擅长的是以科技变异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及悬疑性,如他的上一部作者奈米猎杀(Prey)中,他便利用一系列杀人事件作为序幕,透过抽丝剥茧的过程,最终以纳米变异成为杀人工具而吸引读者追看。Critchton另一常见的技俩便是为故事设下时间界限,主角必须在指定时间内闯过难关,完成任务(以上两部作品为例,一级空难(Air Frame)是在有限时间内查找空难原因,而时间线(Timeline)则以有限时间找回时空穿梭装置,返回现代),以增加其故事的紧凑性。这点亦与达文西密码作者Dan Brown相似,Brown所写的三本书,都是以时间限制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达文西密码主角要与时间竞赛寻找凶手、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则要在新教宗选出前,找出“光照派”(信奉科学的激进组织)、而他的第一本著作数码城堡(Digital Fortress)则是双重时间限制,既要在有限时间破解密码,以防止黑客入侵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超级电脑,主角亦同时要查出一名科学家之遗物所在。

由于Crichton之作品电影感强烈,故事紧凑,所以他有很多部作品均已被改编成电影,兹列出如下(按小说出版年份排序):
The Andromeda Strain(1969) (港译“天外细菌”,1971年,环球出品)
The Terminal Man(1972)(未知有否在港上映,1974年,华纳出品,Mike Hodges导演)
The Great Train Robbery(1975)(港译“火车大劫案”,1979年,United Artists出品,辛康纳利主演,Michael Crichton导演)
Eaters of the Dead (1976) (电影The 13th Warriors,港译“杀战风云”,1999年,Touch Stones Picture出品,安东尼奥班达拉斯(Antonio Banderas)主演
Congo(1980)(港译“刚果惊魂”,1995年,派拉蒙出品)
Sphere(1987)(港译“深海圆疑”,1998年,Baltimore Pictures and Michael Crichton出品,德斯江荷Jurassic Park(1990)(港译“侏儸纪公园”,1993年,环球出品,史提芬史匹堡导演)
Rising Sun(1992)(港译“旭日追凶”,1993年,廿世纪霍士出品,辛康纳利主演,Philip Kaufman导演)
Disclosure(1993)(港译“叛逆性骚扰”,1994年,华纳出品,米高德格拉斯、狄美摩亚主演,Barry Levinson导演)
Lost World(1995)(港译“迷失世界”,1997年,环球出品,史提芬史匹堡导演)
夫曼、沙朗史东、森美积逊主演,Barry Levinson导演)
Timeline(1999)(中译“时间线”,2003年,派拉蒙出品,Richard Donner导演)

用了这么长篇幅介绍Crichton著作后,要回到关于本书“恐惧之邦”的感想。Crichton这本小说与之前小说不同之处,乃在于他在这本小说中所呈现的浓厚政治批判立场。小说惯常地以一宗美艳杀手在巴黎海洋实验室杀死一名研究生,然后取走及删除了电脑内关于波浪运动的资料作为开端(一个典型美国电影的开场,不知Crichton脑内是否同时想像了该女杀手的主演人选)。然后在一连串阴谋、谋杀、冒险的过程后,作者在解开种种谜团的同时,亦带出了一个讯息:“温室效应”只是一个电脑模拟的预测,并非全然是科学推论的结果,个中存在了很多假设、过度的推断、讯息建构过程中的排斥和偏听。而故事中的歹角,便是希望利用炸药于一国际环保会议期间引发一场直卷美国的海啸,以能为“温室效应”讨论升温。

Crichton作品最令人欣赏的其中一点,就是他往往会为其小说背景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及文献回顾,其前作侏儸纪公园便是建基于混沌理论之上,同样地,在本书中,他亦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及数据,指出所谓“温室效应”,乃是近廿多年盛起的字眼,早在十多年前,科学界对于大自然气候变化分成两派,一派指出地球正进入了新的冰河时期,而另一派则指出地球气温会渐渐提高。Crichton在小说《恐惧之邦》中引用了很多的资料,指出现时地球上有些地方的冰川及冰块,仍然是逐年增加,而所谓温室效应所以能排众而出,形成独大的论调,实在是权力的结果,是政治──法律──媒体复合体下的产物。(Crichton更借用书中一名教授角色,将“危机”的出现及普及,与冷战的结束挂勾,指出危机是政府用以取代共产主义、核战争的名词,让人民继续服膺于政府控乮之下。

Crichton籍小说希望提出,不单是对“温室效应”的质疑及批判,他的野心更大──对现代社会各方面的质疑:
(一)科学的超真实—Crichton在小说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所谓电脑模拟气候变化,只是一个电脑模拟“游戏”,用数据来建立其真实性,用“估算”、“评估”取代猜测。归根究底数字所呈现的,只是或然率、统计数值,修过统计的人都知道所有统计都建基于大量假设,而且是有偏差。但现代科学却以数字建筑起一个新的真实,一个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当然参与其中的,还有媒体的推波助澜。

(二)权力的产生:“军队-工业复合体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的驱动力,在真实的世界,过去的十五年,我们已经完全被新的复合体所控制,它比以前那个更强、更有渗透力,我叫它政治──法律──媒体复合体。它玫力于倡导人民的恐惧,用提升安全这个假面具在进行恐惧统治。”
“政治家需要恐惧来控制人民,律师需要危险来兴讼、赚钱,媒体需要可怕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这是现代社会运作的方式,用不断制造恐惧的方式使人们就范。”(528页)(这是傅柯式的权力分式)

为令读者明白他的苦心,作者还破天荒地在故事完结后,附录了“作者的讯息”,兹节录部份如下:

 我们对环境每一方面的了解都出奇的少,从它过去的历史,到它现在的状态,到如何保存及保护它。在每一次的辩论中,所有人都过度引用现有知识及过度跨张它的可靠性。

 自一八五○年以来(笔者按:工业化及都市化开始),地球温度就在上升,因为我们从四百年的“小冰河时期”走了出来。

 我们不能评估未来,我们只能预测,这些只是粉太平的好听话,我们真的只能猜,有资讯做背景的猜还是猜。

 目前这种几乎歇斯底里的担忧安全──食物的安全
、居住的安全──所有的心思都被安全占据,这是资源的浪费、人类精神的压迫,更糟的是它会导致极权主义。教育民众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 我认为所有的环境“原则”(如永续发展、预防原则)都是为了保存西方的经济利益,所以对开发中国家有现代帝国主义的成分在内。它是“我已经有我的了,我不要你去拿你的,因为你会引起太多污染”这句话的冠冕堂皇的说法。

 我认为人都是善意的,但是我对偏见、系统化的扭曲思想、合理化的能力、自我利益的伪装柔非故意行为的不可避免后果等的腐蚀效力,心存敬畏,因为它们的破坏力很大。

 我确定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确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