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鼎山:美国新闻界一颗巨星的陨落

谁是A.M罗森索( A . M . Rosenthal )?他是刚去世的前《纽约时报》总编辑。他在美国新闻界的声名是传奇性的,被人称道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新闻就业者,在“时报”当了十七年总编辑后,他的大刀阔斧改革大大影响了全国各地的日报性质。他的最大成就是于一九七一年发表“五角大楼文件”( Pentagon Papers )。所谓“五角大楼文件”是当时国防部规划越战的秘密文件,它的公开于世,更揭露了越战处理不当内情,终而造成了民间反战热潮。当时尼克松总统政府向法院起诉“时报”而败诉,“时报”声名大震,罗森索成为支持反战运动者的英雄。由于“时报”揭露尼克松处政内情,共和党保守份子恨之入骨,它因而负上“为敌仗言”的“左派报纸”称号,至今还受右派人士攻击。

发表五角大楼文件时报声名大震

其实罗森索本人是个政治保守人物,一向认为越战乃是反共神圣战争的一部份,但是他的新闻职业道德不容他隐瞒事实,这就是他作为新闻职业者的伟大之处。当越战最烈,人民反战情绪最高期间,他有勇气发表对政府不利的国防部秘密文件。当时他曾说过一句话,成为新闻业箴言:“有重要事情发生之时,保持缄默等于是说谎”。而新闻职业的最大信条是:说真话,不渲染,不偏不倚。思想保守的罗森索的受人景仰,乃是因为他奋力保障新闻自由的作为。五月十四日在纽约一个犹太教堂的葬礼中,许多好友,包括政治、新闻界著名人物都出现了,其中一个就是美国保守思想界最著名的“国家评论”创办人威廉.勃克莱。

罗森索乃是有“穷人的哈佛”之称的纽约市立大学产物。该大学也是后来扬名的所谓“牛康派”新保守主义思想的“纽约知识份子群”起源地。一九三、四十年代的纽约市大学生多来自贫苦犹太移民家庭,到了七十、八十年代,这些人物多在右派文化、政治界扬名。纽约市大仍保持其学术思想自由本色。当时在校内与文化界社交场合中,我曾与罗森索数度握手谈话,我对他的成就虽十分景仰,却不能接受他待人接物的一股傲气。他在新闻职业界以高傲、严峻态度闻名,他的下属都对他有三分惧怕,但对他的大胆无畏、严格保护新闻自由的勇气则拜服得五体投地。

“时报”就是在他的羽翼护理下成长为一份更受人尊重的言论公正刊物。我还记得一九七一年时逐日阅读报载(“华盛顿邮报”也同时发表)“五角大楼文件”时的兴奋之情。文件全部达七千多页,一字不缺的刊载历时数日。编辑室后来传来一宗笑话,“时报”主人说要在决定发表之前先阅读一下,罗森索用一购货推车满载沉重文件而入。老板大笑,知难而退。

记者文笔之生动无出其右

秘密文件乃是当时在国防部工作的一位文员偷印后私下交予“时报”记者。此人名丹尼尔.埃尔斯堡( Daniel Ellsberg ),因为反对越战,认为把官方谎言揭穿乃是他作为公民的义务。后来他被政府起诉,打了长期官司,在世界扬名。记者尼尔.希汉( Neil Sheehan )也因此成名。他们二人是在越战史上不可忽视的名字。

“时报”在收到文件后,为防止秘密外扬,由罗森索指定一个编辑小组,在旅馆中租一套房,日夜进行编务,对报馆同事也保持秘密。到新闻公布的一天,全国震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件新闻大事。

任何报纸发表这类秘密文件,皆负有极大风险:一、是否会被处罚款,甚至坐牢?二、读者是否会误认为报纸犯了卖国行为?三、报馆会否因此而破产?报馆上级在讨论是否应该发表之时,争辩热烈,罗森索认为政府犯错,力主发表,报主同意,情愿亏本也要保持新闻业的真谛。此案自尼克松政府向法庭起诉“纽约时报”透露国家秘密后,层层失败,直到最高法庭,判定新闻自由不准政府干涉。此后,新闻业更负起督促政府的责任,而“纽约时报”占了美国最重要民间喉舌地位。

罗森索出生于一九二二年,廿一岁大学时期,他开始出任“时报”驻校记者,于次年(一九四四年)被聘为正式记者,当时因“时报”记者纷纷服役作战,缺少人才,四年后即成为最出色的纽约新闻采访员,二年后他被升为驻联合国记者,写了好几篇采访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独家新闻而成名。一九五四年“时报”派他进驻新德里,他的报导不久即获美国驻外记者协会奖状。一九五八年他被派波兰,又因采访东欧诸国而扬名。就是在那个时期我开始注意到他的文章。我读“纽约时报”已五十多年,很少看到新闻记者文笔如此出色(今日我想到曾驻北京、现写专栏的克里斯托夫 Nicholas D . Kristov ),他的生动描写一下子就把读者牵入内容或是枯燥的故事中。

改革创新纽约时报成为全国榜样

一九六三年,他在日本驻了两年后被召回升任本市新闻编辑。从记者成为编辑,他的才能更为显然,极受高级编辑部欣赏,于一九六六年升为助理副总编辑,一九六八年升为副总编辑,终而于一九七七年升为总编辑。在此期间,他周游各国,与驻当地的本报记者联络并结识各地政界要人,有时写些杂志报导并发表有关新闻自由的演讲。

罗森索掌了编辑大权后,就大刀阔斧的改革“时报”的外观与内容,务要将一份老气横秋、墨守成规的报纸转化为更可迎合年轻一辈群众趣味的读物,他的目标是提高新闻报导的可读性,因而可增加读者与盈利。当时的星期日报纸与特刊乃是“独立王国”,另设部门主持编务。他的第一行动是把星期日报纸收回总编辑室,另将日报原有的两个部份分展为四个部份,除了国际国内新闻、地方新闻、商业新闻之外,另辟一部,每日不同:星期一体育特刊,星期二科学知识,星期三生活家庭;星期四家庭装饰,星期五周末娱乐。同时星期日报纸也扩充了旅行、地产、商业、艺术与逍遥、教育、卫生、时装各种特刊。

如此一来,销路果然大增。但是也有人批评“时报”变为充满软性特写的杂志型刊物,有损它的新闻报告严肃的名誉。但是对读者与广告商而言,“时报”的创新新带来一阵新鲜空气,也成为全国各地日报模仿榜样。

一九八○年罗森索一度创设“时报”全国版,在芝加哥出版,于全国发行同日新闻,此举后来因电脑网络的发达而未成功。在编务方面,他扩大了国内国外新闻部门人员,并扩充了华盛顿分处的编辑部,也着重了纽约市外郊区新闻。在他任总编辑期间,“时报”一共获得二十四个普立策新闻奖。他自己于一九六○年早期记者时代也曾获得了国际报导普立兹奖。独揽大权之后,罗森索统管了“时报”各级有关新闻采访与写作部门,他所不能干涉的是社评版、专论版以及广告部。他在舆论界的声威受到政治、商业、文化各界尊重,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主编人,惟一可与他在声名上相抗衡者乃是揭穿“水门丑案”的“华盛顿邮报”当时总编辑本杰明.布拉德莱( Benjamin C . Bradlee )。

批评中国文章董乐山大为赞赏

罗森索处理下属的方法是有功必赏,有
过必贬,今日新闻界许多名人都是他所提拔出来的,有的是名编辑(包括今日总编辑 Bill Keller ),有的是名作家。钦慕他的人很多,批评他的也有,以为他的高压性独裁手段与傲慢态度只能引起许多下属气馁,或受委屈而辞职,前往他处发展。

罗森索于一九八六年退休后,继任总编辑者乃是前社论版主编麦克斯.佛兰克( Max Frankel )。佛兰克自己于一九九四年退休,在五年后出版的回忆录中就批评了罗森索对下属态度过严,他自己采取和婉态度,但是他的成就不能与前者相比。

退休后的罗森索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开始替“时报”写专栏。突然间他在发表意见上好像获得解放,把他保守思想完全抒发出来。当编辑时,他受新闻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束缚,不能参与个人意见,现在写专栏,他可尽量表达自己对政治、时事、社会的看法。罗森索对美国新闻业最大的贡献是他能保持“纽约时报”的公正不偏立场,不受他自己私人偏见影响。他的最后一篇专栏发表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五日。

罗森索特别看重人权问题,某次他写了一篇批评中国大陆与古巴剥削人权情况。我还记得我的弟弟董乐山读到后大为赞扬,在信函上与我讨论。当时正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争执最烈的时期。我在信中偶然提及,罗森索毕竟是犹太裔,惟一缺点是把以色列视为十全十美。像许多犹太人一样,我们一对以色列有所批评,就立即被他指为“仇视犹太”( Anti-Semetic )。我以为罗森索如也能把以色列缺点指出,就不愧是个纯粹正义人物了。乐山回信指我“为中共张目”。真是牛头不对马嘴,我禁不住要在这里提出,只证明世界没有完人而已。

【二○○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于纽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