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不是普世价值”的标题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因为“民主是普世价值”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获得广泛认同。但是,细细辩来,无论“民主是普世价值”还是“民主不是普世价值”,它们都是相当模糊的观念,本文取此名意在指出从“民主是普世价值”这一模糊观念中推导出的一些错误认识。
价值与人们的需要、追求相联系,是外在事物对人们的意义,说民主是一种价值,指民主有利于人们实现自身的需要,所以首先需要清楚的是,民主本身不是人们的需要,它是因为人们的内在需要而被赋于意义的。那么辨析民主这种价值,就必须要明确它与人们的什么需要相关,以及如何相关的。
民主是一种政治关系,是政治这类社会关系的一个规范形式,那么只有与社会关系相关的需要才可能与民主有联系了,也就说,只有通过社会性活动才能满足的需要,才是民主的意义所在。如果一个人主要靠自己的劳作来生存,民主对他是没有意义的。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中,人们对自己的劳动能力和技能的依赖较多,而对相互交易的依赖很小,而现代市场经济形态中,人们生活的几乎每个方面都依赖于市场,依赖于交易关系,那么现代的市场经济形态下,民主对人们的意义就远远大于古代社会。
民主是如何与人们的需要相关的呢?民主对人们需要的意义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作为一种工具,民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人们满足人们的需要,然而这种有利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刀子可以帮人们完成很多工作,但也可能伤了自己,使自己受损,同样,民主这种工具是否有利于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联系现实条件具体分析。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民主是不是普世的了。从字面上理解,普世是指这种价值的普遍性,即它是所有人的价值,对所有人有利。上面说了,民主是否有利于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联系现实条件具体分析,而这个现实条件,显然对所有人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一种分工体系,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并不一样。那么对不同的人来具体分析,民主就可能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对有的人来说,民主有利于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民主可能使自己利益受损。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民主并不直接针对社会财富,不会导致社会财富总量的大幅变化,那么对于那些在与民主相对立的政治形态中处于优势,获取超过其它人的利益的人,过渡到民主政治形态中显然会使其利益受损。
这是比较明显的一种情况,它主要指那些专制政治下的既得利益者,但还有不太明显的一种情况。不管民主还是专制,都是一种具体的政治过程,都由一些具体程序组成,而这些程序并非人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它们只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人们的需要却不是完全由政治生活来决定,政治生活、民主程序只是一个方面。通用的民主程序是选举制度,选举制度给了人们选举权利,但却不保证被选择者中有符合人们利益的主张,也不保证人人都有足够的理性,可以把真正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治人物选择出来。保证人们的理性和被选举人主张的普遍性的是别的一些制度和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等方面,如果这些方面并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那么显然,民主程序的结果并不一定使大多数人获益,那些在专制政治下处于弱势的人们,到了民主政治下完全可能变得更加贫困。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民主并非在所有情况下对所有人有利,所以它不是普世价值。
但是上面我们只是在字面上理解“普世”二字,把它理解为所有人,但这种理解对不对呢?这里就是“民主是普世价值观念”最模糊的地方。即使把普世理解为所有人,也存在“当世所有人”、“历史上所有人”、“所有人的未来”等多种理解法,其中按“所有人的未来”来理解,你就不能说普世一定错了,既然指未来,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而你现在是无法证否的。还有一种理解方式是把普世理解为人类,而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是具有历史和未来趋势的整体。从社会形态角度,民主是所有社会的共同归宿,民主社会才是能够保持长久稳定的社会,而稳定对所有人都有利,所以民主是一种普世价值。
无论把普世理解为所有人的未来,还是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都是着眼于未来,而未来是否对所有人有利,则并不是唯一由民主来决定。从政治的角度,一种政治规范形成和达到符合人们要求的效果,依赖于其它条件,并不是无条件的,所以认为普世意味着无条件,把民主价值绝对化,看着先验的存在,并不符合现实。
虽然并没有多少人说,普世价值价值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价值,但实际上很多人的观念就是如此,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对待民主的态度上看出来。
第一个表现是,在他们那里,民主制度就是一切,有了民主制度,什么都有了,没有民主制度,什么都没有,所有民主宪政之类的口号成了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对策。事实上民主制度只是政治制度的一种,其任务与各种专制制度一样,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制度之所以要成为我们的追求,是因为从长远来说,从概率角度来说,民主制度下的政府可能作得更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是在统计上体现出来的。所以并不能说民主制度好,就一定要在所有具体职能和具体关系上体现出来,以致无视专制制度下的社会进步和一些民主国家存在的问题了。
第二个表现是忽略民主价值的工具性,把民主作为至上追求。他们认为民主价值是普世价值,就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如果有人对民主无动于衷或者反民主,就要在道德上打倒他。比如认为专制政治下的统治者是邪恶的化身、认为忙碌于生活的普通民众愚昧、素质低下等等。在这些人眼里,政治就只具有他们能够想到的那些内容,统治者的日常工作就是如何镇压愚弄国民,维护统治。如果他们能够换位思考,是否会意识到自己玩的只是无知的小儿科游戏呢?
第三个表现是过于突出自己的民主诉求,忽略了更根本的东西。人们之所以追求民主,是因为它有利于自己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利益,才是作为公共价值的民主意义所在。但有的人脱离了这个基础,甚至把民主问题与民生问题对立起来。他们不知道民主化的动力在于非民主的政治格局对普通民众利益的侵犯,在于普通民众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所以他们的着眼点不在民生,不在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官僚行政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他们自己把自已隔离于这个活生生的社会之外,非要把风车当作魔鬼,以自己单薄之力与之对抗。
第四个表现是其观念化、理想化倾向,不愿踏踏实实进入现实的政治过程。如上所述,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并非全部内容,要通过这种制度达到某种目的,还依赖于其它条件。在成熟的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形态中,与完善的民主选举程序相对应的,是政治多元化现实,是成熟的政治党派,民主制度与政治多元化如同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我们
的民主人士也组党,也追求政治上的开放,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政党意义并不在几个人身上,政党并非由几个人组成,而是代表一种社会利益格局,政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完成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的目标,对权力的追求是派生的。
民间的政治化诉求,是民主化过程中的必然,但我们的民主人士却走错了路,他们认为政治化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就是打倒风车。事实上政治活动总是起因于利益诉求,没有利益诉求支撑的政治活动是浮在空中的,是不健康的。台湾政治生活中的不成熟,并不在民主制度上的缺陷,而在于政治多元化上的不成熟,政治党派与社会利益诉求之间存在断裂。民间走向政治化诉求,始于民间利益整合,市场化使得社会成员的利益出现分化,使得一种政策取向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产生不同效果,这时候就需要人研究利益格局、政策,提出有利于某个群体的政策主张。为了实现这种政策主张,就需要利用各种可能的政治渠道—舆论、与统治者的私交、贿赂、有限竞选等等途径,如果这些途径被少数人垄断而没有效果,自然需要明确提出共享权力的诉求,提出民主化的诉求。但是显然,这种政治诉求是由利益诉求派生的,并且是由一部分人的利益诉求派生,虽然由政治人物操作,事实上是社会利益群体的诉求。分享权力的要求是建立在一种政策主张基础上的,如果不能提出有明确代表性、具有操作性的政策主张,其权力诉求必然缺乏支持者,所以一个政党的成熟,首先体现在其政策水平上。但我们看到,那些追求民主的人士,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从利益群体的整合、政策研究入手,溶入现实的政治过程中来。
第五个表现是把追求民主的行动道德化,过分拔高。如上所述,对民主的追求,是有着现实的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利益分化和政策诉求。但他们没有看到这才是民主化诉求的真正动力,而把观念上的追求、利它主义当作了民主化的动力。即使对民主化诉求的具体操作者—那些政治人物、公众人物来说,其行为也不是完全建立于道德意识基础上,因为公众人物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存方式,人们其实不应该以过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们,真正关系甚大的是他们的知识基础、行动能力、决断力和勇气。
民主化最好是看着一种政治格局的结果,看着利益多元化基础上的政治多元化的需要,而不是个人或哪个群体主动追求的结果。半个多世纪之前打出民主口号,激励了众多仁人志士为之献出鲜血的人,结果却使我们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是他们道德败坏吗?他们是恶魔吗?也许可以这样说,但只能使我们如同乱麻的思想更加混乱。
综上所述,一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观念虽然看似冠冕堂皇,却导致我们的方向性错误,中国XX运动越来越走入死角,越来越脱离现实,与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是分不开的。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追求、我们的认识了。